存档

2009年12月 的存档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之实景还原

2009年12月28日 木鱼 评论已被关闭

同样是对导演自己少年时代的追忆,《A Brighter Summer Day》跟《阳光灿烂的日子》相比,片时长了一倍,内容丰富了很多,简而言之,这个电影是台北民间历史的一章,通过小四的理想主义破灭、少年时代终结的故事,映射了台北60年代的社会民情。

那么多琐碎的点点滴滴,却让人觉得并非可有可无,也就理工科出身的导演能把这些细节一个个安排妥当,把他在台北的少年时代,完全还原浓缩进电影,展现给观众。跟那环境有些交集的人,可能会更喜欢通过片子来回味自己的生活片段,而我是个毫不相干的人,只得旁观。

也因为这样吧,我觉得这个片子有些闷,分两个时段看完,看得昏昏欲睡,情节推进缓慢,电影细节繁杂铺陈,结局是顺理成章的惊心动魄。这个电影没有直白地表达情绪,很客观,很克制,很细致,像纪录片,虽然谈不上喜欢,但是总会不知不觉去琢磨那些细微的地方。

构图:电影的主线是小四,小四承载了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的种种压力,在最后的一刀刀中释放。所有的枝节也都跟最后发生的这个事件息息相关。画面的构图出现了很多繁复的线条,窗棂、地板块、片场的大空间间隔,等等。

时代:同一个时代,两岸的人做的事情差不多,都在忙着关起来让人交代问题,查找通匪、里通外国的叛徒,错抓一千不放一个,真是同根同宗。这边是下放的父母和放羊的孩子,那边家长也都是自顾不暇,对孩子的教育和关注即便尽了全力也只是那么有限。

理想:小四的父亲受到的正统教育注定他是个理想主义者,他坚持的那些原则徒然让他在这个时代处处碰壁。已经作为小帮派老大的Honey偶尔看到一本书,也构建了他的满理想主义梦幻。Honey出现的场景,灯光亮了至少十个巴仙,可惜那么耀眼也不过昙花一现。

王茂:小时候班里都会有同学发育慢,比大家矮很多。不管到哪个班好像都有这样的同学。就是有了这种人物设置,感觉特别真实。小猫王的高音毫不费力,可能是因为变声也比别人晚。听到他的天籁之音,不禁会想,猫王流行的时候,对岸这边除了林副统帅的公子之流以外的大众都没有能够听到。

小明:她只是有点清秀,由于生活艰难的原因,远远比同龄的孩子早熟。利用有限的资源去耍耍手腕来争取自己生存所必须的东西,已经成了她的本能。她用一个女孩子的自尊和清白的名声来交换这一切,付出的并不见得比得到的少。小翠说差她还差得远咧,那种嘲笑鄙视,我觉得不是导演要加在小明身上的嘲笑鄙视,而是要表现小明也是被侮辱和损害的,有一种热肠冷眼大慈悲。

小四兄弟:两人真像,我弄混了好几回,后来看纳纳说这两演员本来就是亲兄弟。张震从小就帅啊。

青春:青春就是动物凶猛,代表语言就是操操操操操,由此可证,泡网永远年轻。希望年轻的泡网永远存在。

http://paowang.net/post/10057059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2009年12月25日 Nana 2 条评论

牯岭街在台北的中正区,离著名的建国中学,只隔着两个路口,距中正纪念堂也是两个路口,那是一个很好的学区。小孩能上建中,意味着如果不出意外,就 能考上不错的大学。小四的二姐,是北一女的学生。北一女有一个绰号,叫做邮差女中,因为她们学校的制服,都是绿色的。建中和北一女,相当于五十年代北京的 男四女二,从来都是最好的学校,有句老话说,二四五八,清华北大。小四上的就是建中,夜间部。

夜间部多少还是不抵日间部的,所以小四被退学以后,立志考上建中日间部插班。一个初二的小孩,如果有志气,学习也不错,并且肯用功读书的话,基本上没有什么达不到的目标。所以小四的妈妈对大姐说,她对小四很放心。

妈妈都会觉得自己很懂得孩子的心思。但孩子都会觉得妈妈不懂。小四那无处安放的青春,妈妈真的不懂得。五个小孩的家庭,事业不得志的爸爸,忙碌的妈 妈,只能照顾到他们吃饭穿衣。小四爱上了小明,小四和谁一起混,只有他的同学知道,小四从来也没有告诉过家里人。家里人也没有谁关心过。爸爸遗传给小四自 己倔强不屈的性格,又带着他一步一步从与学校的对抗中走回家庭这个避风港。小四的爸爸对小四说,“记过就记过吧,所以啦,读那么多的书,就是要在里面找出 一个以后做人做事的道理。如果到头来,还不能勇敢相信它的话,那还有什么意思嘛?我希望这个事情,对你是一个鼓励,而不是一个打击。要相信你的未来,是可 以由你的努力来决定的。”可是,小四努力了,未来却不是小四要的样子。

小四是一个悲剧,小明也是一个悲剧。这两个孩子,在似懂非懂的年纪,承担了他们无法承担的生活重压。小四目睹的一次次帮派事件,杀人,学校的不公, 同学的欺凌,把他一步步拖向深渊。小明则在天真烂漫的年纪,就不得不学习以感情来换取自己要的东西。这样清纯可人的女孩,被叫做太妹,是很奇怪的事。太妹 通常都不漂亮,漂亮的叫做笑话,更洁身自好一点。小明纯真的外表下面,隐藏着的是自卑又苍老的心。小四觉得小明在自己这里得不到安全感,所以想在小翠面前 做得好一些,小四是不喜欢小翠的,他只是拿小翠当实验品。小翠一下子就明白了。这个电影是不喜欢小明的,导演借由小翠的口说出来,看起来轻描淡写,但十分 狠毒。她说:“你怎么不跟小明去讲这些大道理,我差她,差得远咧。”其实,十四岁的少年,哪有什么大道理。他们只是在自己的幼稚与成熟里挣扎,看最终是不 是能够战胜自己而已。小四失败了。小明没有顺从,甚至没有欺骗,从而死在他的怀中。

四个小时的电影可真长,导演用了很多时间,去交代每一个人的事情,而这个电影,又牵扯了太多人进来。而其中的每一个人,都在影响着小四,成为一个少 年杀人犯。我想仔细地分析中间的人,却发现没有这个能力。这是我选的一个电影,我只想说,我喜欢它,给它打有史以来的最高分。十分。并以此与电影小组作 别。

一些事:

——难以想象这个电影是1992年才上演的,我以为拍成很久了,对这个故事的印象一直贯穿了我的年轻时代。每次经过牯岭街的时候,我都会想起,喔, 那个杀死人的少年,曾经就住在这里。那条街上现在还有租书店和咖啡馆。附近有著名的西门町,中正纪念堂,小公园,建中。现在要住在那旁边,恐怕需要很多的 钱。

——杨德昌居然是个搞IT的,所以搞IT的工程师们,不要灰心丧气,这辈子拍出好的电影,也不是毫无希望。杨德昌和蔡琴的事情十分八卦,他们维持了 十年的无性婚姻,被小三破坏掉。蔡琴气呼呼的说,这辈子再不嫁给男人当老婆。杨德昌前几年在美国死了,蔡琴还是没有原谅他。蔡琴在戏里面演一个配角,汪狗 的老婆,1991年,还年轻还漂亮。

——眷村住的是49年以后去台湾的国军将士及家属。那些房子很多都是临时搭建的,住的人来自中国各省,成份非常复杂,纷争很多。他们没有地产,但是 也不需要缴租,实行配给制,和一般的台湾人很不同。很多人即是邻居又是上下级,关系错综复杂。小四家不住在眷村,他爸爸属于公职,凡军公教都是吃国家饭 的。但严格说只有军职住眷村里面。眷村出了两幺拐,非常正常。他们的孩子打架,比起本省人,是非常不要命,的,不知道是不是和军人出身有关。

现在眷村那些南腔北调的人都老了,这些各省方言的除了在眷村,很少地方能够听到。等到那些人都死光了以后,台湾人就剩下三种主流语言,闽南语,台湾国语,和客家话。

现在娱乐界的很多牛人都是眷村出来的,比如王伟忠,李安,侯孝贤,杨德昌,李祐宁,林青霞,张艾嘉,胡慧中,胡茵梦,王祖贤,庹宗华,邓丽君。

以上这些人,都算是外省人。过去台湾人一个普遍的看法,就是外省人出身的,都比较有文化,修养好,有气质,因为外省人多半重视教育,很多人来自读书 人家庭。比起来本省人的娱乐明星,澎恰恰那些,外省人确实好多了。本省女星,好不过江蕙,汤兰花,黄乙玲那些人,比起外省人,那确实差远了。所以当陈文茜 作为一个形象姣好的外省人,出现在民进党队伍里面做文宣,令很多人对民进党另眼相看。

——张震和他哥哥张翰,在片中同演兄弟,名字也叫张震与张翰。他们父亲张国柱,还和胡慧中一起演过欢颜。

——直到今天,台湾的学生还在穿制服,制服上还绣着学号和名字。所以学生在外面的一言一行,都被看在眼里。张震的原型,是建中的86089同学。女生穿着北一女的绿色制服,是非常自豪的。这些制服,还出现在杨德昌的《一一》里面。

——台湾60年小孩子们就穿ALL STAR了,而我们在经历三年自然灾害。大陆的小孩子们流行ALL STAR,是将近五十年后的事。

牯岭街教育诗

2009年12月25日 Nana 1 条评论

转贴

作者不详

(1)

我的家在牯岭街,我在这里工作和居住。我们这里以前出过事,我们的好兄弟茅武,在这里刺死了他的马子。

后来,茅武的一个同级同学从牯岭街出去。杨德昌同学在美国学电脑,攻硕士。因为一个偶然的原因改行拍上了电影。1991年,杨同学把我们牯岭街的一些故事搬上了银幕。

我看过这出名为《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电影。影片接近四个小时,很多人说闷。我看了之后也胸闷,由于不足为外人道的原因。

从淡江师范毕业之后,我回到我的牯岭街家乡,成为建国中学的一个青年教育工作者。杨同学的这部电影,取景其实是在淡江中学。

(2)

中年以后,我发现在所有的教学参考中,尤其弥足珍贵的竟然是这部影片在我的脑子里的拷贝:每一个段落,每一个人物,每一格画面,每一句台词。

我常想,如果时光倒流三十年,让我重新回到牯岭街,这部影片也许可以成为我的地方志和人物志。我可以通过它认识每一个家庭,每一个社会阶层,每一个少年团伙。它是我的教学工具书,我的现实启蒙读物,我的人际沟通指南,我的思想行走地图。

我的回乡可能会象一次重游,或者,更象一次夜游和梦游,对往事的记忆和猜测会如幽灵一般伴随我左右。当我经过月光下少年情侣依偎的荷塘,夏日里野草金黄的靶场,经过夜间部教室的灯光,隔壁的电影片厂,耳边也许会有鬼魂吟哦深情的诗章:

苍老是我的记事簿,青春是我的回忆录。
你是我的放弃与追逐,你是我的幸福与痛苦。
我有满腔少年血,将它二一添作五。若不成功即成仁,激情浇灌长青树。

(3)

当年我作为新来的教员,被校长向学生介绍登上建中礼堂的讲台时,学生的校服早已不再是军装式样,我难以分辨出谁来自小公园,谁来自217。

这些孩子,他们是否仍将“217”读作“两幺拐”?——当年的眷村子弟,谁不晓得通信兵的数字读音规范?

当我站在讲台上,常常会下意识地凝视他们胸前的校章。他们中是否也有86089同学?86089同学,在夜晚的牯岭街上出手7刀,刺死了他的马子。

(4)

三十多年过去,因为这部电影,那些1960年在此就读的孩子再次被提起。我知道,在学童们中间将谈论着他们的出身和来历,并将演义出各种说法不一的版本。事实上,因为我从小在这一带居住,我的年轻同侪也曾经好奇地向我打听虚实,我总是抱歉地笑着说我一无所知。

民国四十八班夜间部及相关人等,常常成为他们运用教育学原理用以剖析的个案:

86089号,张震同学。小名“小四”:中考其他科目成绩都超过90,而一向不错的国文仅五十多分。张榜后其父曾要求查卷,未果,是否批 卷错误仍为悬案。该同学个性较为孤僻、自闭,寡言少语,具有心理断乳期的典型症候:长期沉溺于带有妄想狂色彩式的思考,以私人文字构筑自己的情绪舒解空 间。其救世济人的道德完善精神在失控的情况下可能诱发强烈的偏执和暴力倾向。

王茂同学。外号“小猫王”:其音乐能力是由三方面构成,(1)曲调感,区别旋律的曲调特点的能力。(2)音乐表象,即能随意反映音高与音 强的听觉。能再现听过的旋律,实现听觉与发声间的转移与转换。(3)节奏感。对音符之间的时间关系的敏感和准确的再现。王茂同学先天具备许多大音乐家都缺 乏的绝对音高和惊人乐感。——由于左半脑欠发达,其肢体机能未臻协调,表现出来的特点就是动手能力低下。——小四要是明白这一点,就不会让他修理父亲的收 音机。

小虎:留级生。校队篮球好手。其坚韧、独立的个性下同时具有极其情绪化的一面,往往因为某件事的挫败感陷入极端的消沉,人格完全压抑。成年后变得与世无争,选择一种放弃的生活方式。

小马:插班生。台北警备司令的公子,具有养尊处优的家庭环境。其人生价值观极为模糊,表现为极度的自我中心和歧视女性的倾向。但同时兼具侠义心肠,重视友情,在小四案发后产生真实的哀恸。

滑头:装腔作势的机会主义者,一次残酷的火并成为其人生的转折点。

二条:爱出风头,矫柔造作的业余歌手。长期生活在兄长的阴影下,色厉内荏,外强中干,在危难中犹疑与恐惧。也许,与滑头一样,需要一个契机来完成质变。

飞机:木讷、老实的好学生。少年群体的追随者与旁观者,对行动的参与经常出现在行动结束以后。

三角裤:牯岭街旧书市的“小本”迷恋者。无个性就是他的个性,有希望成为典籍善本收藏家。
……

Honey:一度充满好勇斗狠的少年意气。具有崇尚自由、迷恋冒险的气质,常有与时代格格不入的孤独感。一次偶然的文学阅读完成了其个人的思想启蒙,自此开始崇尚“孤胆英雄”形象。

山东。其个人形象都决定了将永远作为Honey的对立面存在。畏光,性格阴郁,野心勃勃,不择手段进行势力与财富的攫取。对女人却专一而富有情义。
……

——在建国中学的教员办公室里,关于青少年教育的探讨成为我的同事的日常功课,他们或者唇枪舌剑,或者和风细雨。如果我们循循善诱,因材施教,这些孩子是不是原本可以步入经过精心设计的正轨?如果我们的前辈投入过更多的关注和警惕,是不是有些事可以永远避免发生?

我并不参与同事的争论,但有时会倾听。我发现:有一个病例,似乎无法轻易地开出处方。在这些个人档案中,似乎有意漏掉了死者的名字:

还有,小明。

“青春是极其伤身的” (中)
(5)

我的教育学和社会学常识告诉我,人的社会化,是由三方面的教育与影响完成:家庭是社会化的摇篮;学校是社会化的宫殿;邻里社会是社会化的竞技场。

我记得,当我学到这一章节的时候不禁冷笑过。

小四来自一个本分的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个正直的公务员。当小四被校方认定与同学串通作弊欲行处罚时,小四的的父亲居然天真地与教务主任争辩,斥责他不公平,致使小四被加重处罚,记大过。而后他反而开导小四:

“读那么多书,就是要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如果到头来自己做对的事都不能勇敢相信的话,做人还有什么意思?——希望这件事对你是鼓励,而不是打击。”

当小四担心他们父子俩会遭到母亲的数落时,父亲居然以朋友的口吻,用广东话感叹“没春袋的,都好麻烦”——那一刻在电影院里,我真的好感动。

但父亲不久被警备总部传唤盘查其留在大陆的老师,以“匪特”嫌疑羁押一晚,事后并受到牵连而被革职后,性情大变。变得懦弱而神经质。当小 四因再度违规而被校方决定开除时,父亲依然称“不公平”,但开始哀求学校再给一次机会。愤怒的小四用球棒击碎了教师办公室的灯泡。这是一次压抑的反抗,一 记令成年人目瞪口呆的本垒打。

父辈们,你们输了。

学校教育应该是学生道德意识的发展阶段。而建中绝非一个理想的康乐园。

我记得电影里两个意味深长的细节:

教务主任对前来告状的片厂门卫老头说:“我们校长讲求学生人格自由发展,从来不关学校的大门。”

课堂上,嬉皮笑脸的小猫王被国文老师叫上讲台:“你不是很喜欢‘我’字吗?——写一百遍。”

小四们的邻里社会,是邻居胖叔冷嘲热讽的奚落,父亲的同学汪狗的世故精明,落井下石。

小四曾有机会教训酒醉的胖叔,但当他滑进水沟时却帮助救起了他。胖叔后来报恩的方式,是介绍小四的父亲帮别人经手青果外销的生意。——也许,在小四眼中,这是父亲走向妥协与平庸的又一个步子。

而另一个邻里社会,就是建中对面的电影片厂,小四们经常跷课去玩耍的地方。他们在这里见识过恃宠而骄的小明星和对老板娘曲意逢迎的导演。最后一次去的时候,导演问起曾来试过镜的小明:跟你一起来的那女孩儿呢?——要哭就哭,说笑就笑,真自然——

正饱受失恋之苦的小四粗暴地打断他的话,嚷出片中最振聋发聩的一句反教育台词:“自然?!你连真的假的都分不清楚还拍什么电影?你拍的都是什么玩意?”

与现实的教训相比,家庭、学校和邻里的教育是多么的苍白无力。所以,当我在电影里看到小四的父母在院落里抱头痛哭,当我看到小明从小神经那里得知Honey的死讯时,沉默地慢慢走回母亲身边,拾起针线,不禁想到了杨牧《凄凉三犯》里的诗句:

沉默里,听见隔壁妇人在唤狗
男人坚忍地打着一根钢针
他们在生活。“我在生活”
我说:虽然不知道为了什么

(6)

在每个班级中,基本上都可以分为两股势力。一个崇拜父辈的强权,一个信仰自己的实力。基本上,两股势力的周围都渐渐团结成一帮人马,水火不容。

注意看吧,在一个小小的国中班级里,往往预演着成人世界里所有的权力游戏。他们甚至会有和谈,有冷战,有蜜月,有和平共处的不成文原则和结盟后的其乐融融,以及暗自交锋。

当小马插班到来,我注意到小虎敌视、戒备的眼神。我常常冷眼旁观这场彩排。其实我完全能预知争斗的结局。当他们毕业之后,这种情况将更频繁地发生,“平民意识”这种说法,本身就是一种奢侈。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每一个胜利背后,都有一个深沉的背景。

也许,我应该组织我的班级里这同样的双方召开一次圆桌会议,告诉他们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机关算尽,处心积虑,这就是男人的游戏。雄性社会里应该有强硬对话,但最好以一种相对公平的竞争为前提。

我对我设想的会谈感到忐忑。我是清醒的现实主义者,但所作所为却常常表现得象一个天真的理想主义者。

按照德国人 Max Weber的理论,财富(wealth)、威望(prestige)和权力(power)就是社会的分层标准。我应该试着让他们了解,这就是真相和谜底。 如果你们将来不能改变它,起码现在应该学习习惯它和接受它。我们应该可以理解:为什么小明最终会跟随小马,而不是小虎和小四,甚至也不是滑头?为什么联考 之后的录取人员,在进录取场时会手持记满照顾对象的名单?

我常常感到奇怪,为什么当初我的师长对考场舞弊会如此深恶痛绝?

(7)

我喜欢看我的学生们卯架。当他们拎着球棒,提着砖头,在教学楼的楼道上狼奔豕突,我常常若无其事从他们身边经过,并不劝阻。偶尔,一两个小孩看到我后迅速立正:老师好。我矜持地点头,然后他继续挥舞着日制匕首张牙舞爪地冲过。

他们应该学会卯架。早学会比迟学会好,将来在立法院,在选举战中,他们还将继续这一游戏。而现在,刚好是热身的时候。

我想起电影里滑头与小虎在篮球场边对小明的争斗。小虎其实当时是无惧的。他其实具备几分学生流氓首领的素质。镇静自若,甚至在强敌当前时显得如此心不在焉。而当他醒过神来准备回应时,对方的肌肉应该立即绷紧才是。

而我注意到这个穿黑色9号球衣的小伙子。他的靠山是南海路的黑帮。他带着一丝微笑,劝解小虎,然后猛不丁击向滑头的下腹,接着噼噼啪啪、 慢条斯理地开始扇滑头的小耳光,力度并不大,但恰好控制在既可以表现对对手的极度蔑视,又可以从意志上摧毁对手,使之从身体到意志开始一点一点崩溃的程 度。这是学生争殴的一种极为常见的前戏,一种令人印象极为深刻的挑逗和刺激。

我知道,滑头那次在国中与小明幽会被217围堵,当同伴救难赶到并揪住一个湖北裔的眷村子弟时,滑头也曾经扇过那孩子的小耳光;以及在后来,Honey回台北那天,对小公园冰果室里约会小明的小四,滑头也扇过这样的小耳光,——但他后来,都后悔过。

在后来的争斗和报复中,这种漫不经心地轻视对手的角色,往往最快死于非命。——“不可侮辱你的敌人” ,年轻人往往不懂得这个道理。

(cont’d…..)

“青春是极其伤身的” (下)
(8)

我有一个学长,他曾经将这部电影郑重推荐给自己的弟弟,而后者视之为应该一生感恩的礼物。

第13届、第16届的《联合报》中篇小说奖得主,大陆作家王小波说:人有兄长是一件幸运的事。

在我们的成长路上,曾多少次获益于自己的兄长?

当小四要赔偿飞机的球棒,求助于自己的兄长老二时,老二不声不响塞给他70元。小四问起钱的来路时,老二回答:你不是要吗?要就别问!

当小四把母亲的手表偷拿去当铺,老二却被大姐怀疑地问起时,再次不声不响地去了山东的弹子房,赢回钱准备去赎回手表时却被父母发现误解。小四目睹了兄长被父亲责打的一幕:不要脸,没出息!

果然,——道德上的愧疚感不自觉体现到小四刺死小明的行为中。我惊讶地发现,小四在捅出匕首的同时对小明骂出了同样的话语:不要脸,没出息!

当《战争与和平》中的彼埃尔,与百无聊赖“跑路”生涯中的Honey相遇,催生了Honey致命的英雄主义情结。

果然,当穿着藏青色“中华民国海军”制服,夸张的水兵喇叭裤的Honey从南部回到台北,我不无妒意地发现,他的谈吐开始变得具有诗意和哲理,他的个人形象竟然变得充满魅力。

果然,中山堂演唱会那天,他拖着他那条残腿,从国歌声中肃立的人群里象彼埃尔,象吉诃德一样走出来。——这次他走出来后,就没有再走出来过。

当Honey与小四在冰店中相遇,作为一个旁观者,我立即意识到了危险,而当时我并不能清楚地判断这危险是什么。而今我明白,那时我分明 看到的是他的灵魂正开始被小四一分一分吸收。如果这次邂逅能够续写下去,他们俩极可能成为一对惺惺相惜的朋友。一个也许从对方身上看到了自己更年轻时候的 影子:执着于情感的付出和道德的自我救赎;另一个也许从对方身上找到自己的人格理想,甚至悲剧英雄所特有的孤独与彷徨。

果然,当虔诚的基督教徒,一直关心小四的二姐张琼试图听取小四的告捷时,劝慰他:你是否太过跟别人计较,是否只想到自己,缺乏奉献?小四回答:Honey也这我说过。Honey,一个好朋友。

果然,在小四对小明最后的告白中,他说到:只有我能够帮助你,因为,现在我就是Honey。

我希望可以如是告诫我的年轻同事:作为牯岭街上的教育工作者,你们应尽快认识他们,熟悉他们,谁是谁的人格偶像,谁是谁精神上的父兄。——这条街上以往的故事都是血的教训,而我们应该提防自己不要试图成为一名拯救者与传教者,而应该是是默默的观察者与辅导者。

(9)

这就是我眼中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它所阐述的远远不只关于一次情杀,它如此厚实而博大,它是一本涵括了教育学,犯罪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人类学和宗教学的百科全书。

它从来不是悲悯者的福音,而是关于成长史的文献。

也许,对个人而言,它还是一本记录苍老自何时开始的记事簿,一本追忆青春夭折于何日的,回忆录。

(10)

所有的国中都有这样一个女孩子。她也许不是最漂亮的,最清纯的,但是她拥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她是这个学校唯一的校花。

她被其他女孩子痛恨,不屑、鄙夷,被男生用最下流的语言诅咒。但是,奇怪的是,她会进入每一个男生的春梦里,她是可以被破坏的,因为她最无耻。

毫无例外的是,这样的女生,在每一所国中里的这样一个女生,她们都并不张扬和轻狂,她低着头走路,不跟任何人说话。在全校的注视中,她象一个罪人一样走过。

她很显然比其他女生早熟。体态丰盈,当她走过时,夏天的走廊里有六神花露水味,有经验的兄弟会悄声提醒,注意她走路的姿势,注意她的外八字,扭动的臀部和腰肢。

她被操过了,她被操过了,这个妓女。

一群人顿时爆发出放肆的大笑。她停下脚,回头,眼神里是羞愤,居然还有无辜。

我操,她凭什么这样看我,她凭什么?这个婊子!

——而每一个人的心脏都在那一回头中裂成碎片。于是,在当晚的梦中必须再次凌辱她一回,折磨她,蹂躏她,直到自己流下眼泪。

那一晚必是劈过一道闪电,必是响过一声炸雷,所有对美与善的感悟宛如在一夜之间复苏。她的形象开始变得从没有过的纯洁与高贵,不为流言所伤,暗自散发芬芳。

也许,也许要等到十多年以后,当你忽然想起这个早已忘记的小姑娘,你会发现其实你后来对她形象的修正仍然是一个善良的愿望,一相情愿的幻 觉与想象。你还是被她的表演蒙蔽了,在你现在富有经验的眼光中,你吃惊地发现,其实,当初关于她的所有传言,其实,都很可能是真的。

她的过早发育绝对不是平白无故的!所有的迷团一下子迎刃而解,每一件事都有背景,每一个人都有出身。在教育心理学与青春期心理学的讲义 中,她都是一个典型的病例:她来自一个复杂的家庭,父亲早亡,母亲有不好的名声,她在童年时或者遭遇到骚扰和侵犯,或者有多次寄人篱下的经历,这训练了她 的世故与庸俗。她玩弄拜倒在她裙下的所有少年人,最根本的原因其实是因为她严重缺乏安全感,她有自毁的基因,所以她会自暴自弃地堕落与沉沦;而她所有成功 的掩饰,源自她自我保护的本能,

——在成年以后,当我们重新透过事物的表征进行审视,我们一定会发现,甚至都不需要验证,当初关于她的流言,几乎,全都是真的。这样一个 女孩,她不是我们当初想象的那样坏,也绝非我们后来以为的那样好,她只是比我们都更早认清自己的生存环境,她远比我们丰富和复杂,也远比我们深刻和清醒。

而如果时光回去三十多年,当我15岁时,我还是希望我会爱上她,仍然是有时充满狂热与勇敢,有时伴随着懦弱与羞怯。

无论怎样,让我喜欢你。当你14岁时,当你和所有女孩子都14岁时,你已经表现得象是20。你已经开始具有心计和演技,开始学会浅浅地卖 弄风情。也开始透支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当你17岁时,你将已经是小小的母亲;当你25岁时,你已经开始迅速地老去;当你30岁时,你已经开始进入更年期。 而无论这样,让我先这样喜欢你,以渐渐碎裂的心,和渐渐降至冰点的血液。

在青春的课堂上,先让我这样痴痴地注视着你,让我整个脑海里都是你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窗外是一浪一浪海浪一样的槐花香,内心是槐花香一样一浪一浪的海浪。

(cont…..)

“青春是极其伤身的” (下下)
(11)

牯岭街过去一直是以卖旧书古书而闻名。它最早成为读书人趋之若鹜之地,是当年战败回国的日本人常把家具、古董、字画和书籍拿到牯岭街和南 海路一带贱卖,后渐渐成风,规模壮大,假日里常常是人山人海。50年代中期,福州街、厦门街口到牯岭街上,共有40—50家旧书摊棚,旧书店则有数十家, 常有珍闻秘籍和古旧版本面世。当时牯岭街的名声响遍全台,也成为很多外国观光客必定造访的人文景点。60年代,牯岭街的声势达到了顶峰,俨然为当时政治经 济封闭的形势下台北一处重要的图书资讯交换中心。

民国六十四年后,旧书市场搬到了光华商场的地下楼,牯岭街日见萧条。为重现旧书市风貌,市文化部门和社区曾共同主办了“重温旧书乡——牯 岭街书市”活动,在牯岭街旧书市最鼎盛的南海路段至宁波西街段上,摆设了近百处的书摊,一时盛况空前。牯岭街上第一家旧书店“松林书店”的老板蔡先生也尝 数度从阴暗的店堂内走到屋外观看。

我住在牯岭街附近的台北教师会馆。当我晚间漫步到牯岭街,它已经变得如此狭窄、偏僻,甚至有几分昏暗和阴森。行人寥寥无几,路灯忽忽幽 幽。从头到尾四、五百米,只余下四五家书屋,皆已破败不堪。有的只是随处可见的“科见美语”,和一些“福州小吃”、“三阳机电”之类的招牌。

我曾经试图在旧报纸中找到关于当年那场令包括山东数人毙命的少年团伙火并的记载。结果,我读到这样一条消息:1960年圣诞节前夕,牯岭 街省妇女会门前,发生不明身份之歹徒多人,使用计程车架走一对情侣案,因被害情侣当街高喊“救命”,附近的警七分局刑事组立即出动,当即将一对情侣带局保 护,并将涉嫌妨害自由的李知高一名捕获,其余歹徒均已驾车逃逸。据譬方初步侦查,这是一件亲生父亲骗不满十五岁之亲生女儿到特约茶室卖淫,另一青年协助其 女逃离苦海,到台北向省妇女会申请调解结婚,其父却与歹徒多人欲劫走女及其情郎案。譬方以案情甚为曲折,现正继续侦查,并与屏东警局联络缉捕在逃之歹徒 中。

(12)

我叫华光复。在杨德昌的电影中我叫“滑头”,我泡过小翠和小明。民国四十九年,我因考试舞弊被勒令退学,后来成为“小公园”的少年首领。 我的叛逆期最叛逆的行为是出卖:我是最早具有商业意识,也是从实践上尝试企业化运作的转型期社团头目之一。我当年主要的策划和经营项目是筹办演唱会。

我的父亲是中山堂管理委员会主任,因被指控纵容、包庇将政治场所用作商业性牟利用途,涉嫌受贿以及与黑社会组织牵连而被撤职查办。

我的手下先后离开了我。在其后漫长的一个暑假中,我一直都处于痛苦的自省中。我后来考上了幼校。翌年我转学到淡江师范,因为我后来明白过来我的教育对象不应该是幼童,而应该是少年。毕业后,我成为一名青年教育工作者。

我的家在牯岭街,我在这里工作和居住。民国五十年夏天,我们的好兄弟小四,在这里刺死了他的马子。

这是民国第一起未成年人杀人案件,也是这个国家历史上一起微不足道的事件。

鸣谢:老大在家

我打这篇文字前选择字号时不假思索地点了“小四”。

我看着这里一个又一个的学童,
疑惑她此年纪是否也曾这样站立——
因为天鹅的女儿也会继承
涉水的飞禽的每一种素质——
也会有同样颜色的秀发和面容,
这样一想,我的心跳得多快;
她站在我前面,一个活泼的小孩。
(爱尔兰)叶芝《在学童中间》.1926
——————————————————
一种焦虑的颜色 曾渲染过我行走
许多揣测的道路,而你在月光的深巷里
宁静地听着 间奏的横笛
梧桐树和庭院 一畦又一畦的菊 有些疲倦;
我们 隔着疲倦凝视:
不是陌生 也不熟悉
(台湾)杨牧 《在学童当中》1975.12.台北

(end)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2009年12月22日 Red Sox 2 条评论

看牯岭街,会想起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上个世纪80年代,大陆的第五代和台湾的新浪潮导演们,不约而同的为华语电影带来了各自的高峰。张艺谋陈凯歌们,和侯孝贤杨德昌们,赶上了文革结束和蒋经国解严思想文艺界宽松的时期。他们熟读六七十年代欧洲的各个电影流派,心里面也不大瞧的上那些老一辈的导演们。他们一起创造了华语电影史上的高峰,随后到现在,也没有人能接班,再达到同样的高度。

姜文比张艺谋他们晚一些,第一部电影拍了他自己最熟悉的北京军队大院的故事。牯岭街和“阳光”的背景何其相似,都是导演少年成长的时代,都是跟着父母移民来到异乡大城市的一群孩子,同样在大环境下的黑暗压抑,同样小环境里好狠斗勇的小流氓,都有一个少女和一个没有恋爱经验的纯情少年。虽然《阳光灿烂的日子》已经算中国最好的电影之一,但是在我心里,牯岭街达到了更高的境界。杨德昌没有借助王朔《动物凶猛》那样的小说,但是可以把一个电影拍的如此复杂,而又如此的完美。它讲了一群60年代台湾少年的故事,也描述了那个时代。它是史诗一样的作品,是电影里的红楼梦。

× 四个小时

不是每一部电影都敢拍成四个钟头,不知道杨德昌有没有赔钱。但是这不是一部节奏缓慢冗长的电影,它的人物如此之多,故事结构如此之复杂,让人看完以后,觉得非要拍四个钟头不可。电影涉及到上百个有名有姓的人。

- 小公园帮派,他们的父母都是从大陆来的文职官员和知识分子
- 217 眷村帮,从撤退的国民党军队里的孩子们
- 台湾南部帮派,他们讲台语,在当时的台北并不常见
- 小四一家,父亲当年带着全家从大陆撤退到台湾,在官场上挣扎多年,因为过于正直而且不谙为官之道,从来没有成功。开始的时候鼓励小四,要坚持做人的道理,在官场受人陷害之后消沉下来,对小四的训导长唯唯诺诺,和当初判若两人
- 小明母女,跟着亲戚来到台湾之后,并无立足之地。小明看尽了人间冷暖,让她小小年纪,就成长的过于过于成熟。
- 小四和他的同学们,他们如果生在现在,都会是老师的好学生乖宝宝,但是在那样一个年代,他们过早的走到了街头。

故事的大背景,是国民党撤退到台湾十年以后。那些大陆来的大官小兵们,反攻大陆无望,在台湾无亲无靠,不知道该向何处去。那时候的两岸局势,还非常紧张,政治也如同时代的大陆一样黑暗压抑。大街上经常可以见到坦克车开来开去,小明的父亲也会因为在大陆的一点联系而被怀疑“通匪”,那写交代材料的情景,和大陆无比的想象。所有的这些,都在小四们,或者杨德昌身上留下影响。

× 小明

小明是电影里最特殊最复杂的一个角色。她长相平平,身材一般,连风骚也不会,看上去就是最纯情的一个初中小女孩。但是家庭和生活的压力,让她过早的明白了什么是她最需要的东西,也知道怎么样利用自己去得到它们。她呆过的每一个地方,都有一个男孩子和伴随着他的利益。

- 小明当初寄宿在舅舅家,在那里的那个叫“神经”的女人,是眷村帮山东的马子。小明在眷村泡上了眷村帮的老大。
- Honey是小公园的领袖,为了小明,他和眷村帮火并,杀了人,被迫逃亡到南部。
- Honey走后滑头成了小公园的老大,于是他和小明会在打kiss的时候被眷村帮的人撞到。
- 小虎陪小明打篮球,害小明摔坏了腿。他大概只是小明无聊时的一个过客,但是也害的被眷村的人到学校追打,也因为小明和小四结仇。
- 小明找医生看病,只凭那两条短腿就可以让医生迷住,真不知她怎么学来的本事。她母亲病了找医生免费看病,本来互相利用也就罢了。听说医生快要结婚以后,她竟然还试图拆散他们。
- 小四,也许小明是真的有些喜欢小四吧。
- 小明最后看中了小马家的钱,害得两个最好的朋友决裂。

× 小四

也许因为电影的名字,每个人都知道,小四最后会把刀扎向小明。但是为了这几刀,整个电影层层铺垫,引出无数的故事和人物。这几刀对于小明,是偶然中的必然,而对于观众,是这些故事人物,把电影一点点带到最高潮。

小四天性善良纯洁,本来是个有点点问题的好学生。如果不是认识了小明,他最多是在街边扔扔砖头而已。他认识了小明,开始时候躲着她怕惹麻烦,后来为了她神魂颠倒。小猫从房顶上找到的日本女人照片,仅仅因为和小明有点象,小四每晚会捧着它入睡。因为小明,小四和眷村帮的人打架,小四和小虎打架,小四认识了Honey。因为见识了为Honey报仇的黑帮火并,小明才有可能有胆量把刀扎进小明的身体里。可以说,是小明让小四在帮派查架中成长起来。有了前面的那些,最后那一刀才扎得顺理成章,自然而然。

为Honey复仇那一段,在台风天,大雨黑暗中,堪称经典。小四拿着手电筒走进桌球室,看见呻吟中的山东,把刀举起来,神经闯入,先是犹豫,然后抱住山东痛哭,小四犹豫片刻,转身离开。整个过程中,只有手电筒的光,反射在小四的刀上照亮小四,反射在墙上,照着小四的影子离开。

- 父亲

小四的父亲是个简单正直的人,他不懂得做人的圆滑,会为了儿子和学校吵架。他教育小四,读书学了为人处世的道理,就要去坚持它。他对小四影响很大,虽然他自己最后在现实面前屈服了下来。

- 小马

小马其实是一个很懂得生活的人。他敢于去打架砍人,是知道自己有一个当司令的老爸撑腰,他也乐于利用这一点。他因为小四没有在课堂告发他,就会替他拔刀相助,他和小四成了好朋友,对他也算义气。对于女孩子,小马看的最明白,他对女孩只是“鬼混”而已。最后小四因为小明要找他拼命,他躲开了,可以说他是胆小,也可以说他觉得为了一个Miss动刀子,并不值得。这一点,小四不懂,Honey也不懂。

- Honey

虽然是小公园的老大,Honey其实和小四一样单纯。在电影里,Honey是神一样的人,连他的海军军装都那么的与众不同。在他的世界里,一切善良的都要保护,一切恶的都要踏在脚下。为了小明,他可以去杀人,为了自己心中的正义,他可以一个人去中山堂单挑217所有的人,就象战争与和平里,去堵拿破仑的老包那样。

在父亲被打垮以后,Honey成了小四唯一的正义的化身。小四和小明说,只有我才能解救你,现在我就是Honey。二姐和小四传道的时候,小四觉得Honey也说过同样的话。因为在小四的心中,Honey就是神,Honey就是耶稣。

只是小四没有想到,小明早已经知道要怎么样的生活,她就象这个世界一样,是不可以改变的。就算神,就算耶稣,也不可以改变。

整个电影大部分故事都发生在晚上,用黑暗的气氛写黑暗年代的故事。杨德昌其实并没有太热烈的表达感情,他尽量的让故事自己发生,拍得非常的克制,除了猫王的歌,连音乐都感觉不到,小四杀小明,很快就结束了,而电影还没有完,生活还在继续。

可是故事的本身,是如此的让人激动。

原帖讨论:http://paowang.net/post/10054997

月球之无尽悲凉

2009年12月16日 木鱼 评论已被关闭

非常喜欢这个电影,演员屈指可数,场景相当有限,但是故事紧凑,层层揭开谜底之后,是无尽的悲凉,情节以外又让人想到很多,值得一再回味。

德国著名哲学家忧那思说,人的一个特殊的优先权就在于,每个人都有其自身的不可重复的特性(注:搜索来的,这人我不认识)。而克隆技术破坏了这种早已成为定势的伦理道德。如果克隆体和被克隆人同时存在,他们应该是什么关系?是附属品?亲人?朋友?太复杂了。电影结尾也提到一笔,说Sam6作为入侵者,无法界定身份。

Sam6看着Sam5,像是看到是三年后的自己——无比孤寂,逐渐衰弱,走向死亡。Sam5看到了以前的几任克隆体在三年合同即将到期时一无所知地躺进焚化炉。Sam6回到地球之后也许还会见到Sam,Sam的女儿不会成为他的女儿,而Sam的家是他永远回不去的家。Sam5和Sam6共同重温那些植入他们大脑中关于妻子的相同记忆,甜蜜得好像幻觉一样。

还不止于此。从Sam5看到的是一个浓缩到了3年的人生, 如果真有另外一个自己可以跨越时空看到自己会看到什么?一个普通人,还有旁边一个个普通或者不太普通的人,他们的喜怒哀乐,生老病死,前世今生,何去何从?可笑还是悲哀?蝼蚁般渺小的人生,存在与否意义何在?还没继续想下去,就已经直接幻灭到熄火。

http://paowang.net/post/10052982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