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最喜欢无耻混蛋的地方是什么?
×那些最昆汀的地方。
×无厘头的小细节,比如各种不同字体的人物介绍,比如看见女翻译马上闪入他们俩搞后入式,比如那个大烟斗。
×对老电影的致敬或者抄袭,第一章的名字:巴黎往事,向西部往事致敬,是电影本来想用的名字。
×从看似冗长无聊的对话把气氛引入高潮,第一章和第四章。
×所有的音乐,包括他自己用了自己杀死比尔的。
×偶尔的暴力美学。偶尔,是说不多不少恰到好处。
- 你最不喜欢无耻混蛋的地方是什么?
×老党卫军最后的背叛。据说昆汀这个剧本琢磨了十年, 但是写不出一个好的结尾。现在看来,还是逼的没辙只好胡诌了一个。其实杀死希特勒这个无厘头结局还是挺牛的,但是怎么杀昆汀圆不出来了。老党卫军前面那么NB的一人,四国外语,见谁灭谁,到最后只好硬生生拉回来当回SB叛变,还被皮特留了记号,原来的精明都就着蛋糕吃了。要是我就从老党卫军的感情世界着手,以前这么NB但是最后过不了美人关,比如德国影星是他的初恋情人之类的,明知有诈但是还是念及旧情最后一不留神中了招,这样也不损他的一世英明。。。
- 为什么电影中老党卫军两次要了牛奶?
×第一次要牛奶是为了第二次又见到苏珊娜的时候可以点牛奶前后呼应。
×第二次见到苏珊娜为了提醒她,小样,我早看出你是谁了,我就是不说。
×老党卫军其实在这个电影里真是NB的不行,法国美国犹太全灭,可惜为了凑合那个叛变结尾,只好让他明知苏珊娜是谁而放行。
- 请把昆汀的无耻混蛋和低俗小说比较一下。
×低俗小说是被惊为天人的环形结构,无耻混蛋是平铺直叙起承转合
×两个电影都分章节,估计昆汀他是懒,琢磨出来些零碎不愿意往一块整了了就分段拍出来拉倒。
×两个都是重要人物一出场就当小人物被干掉。 不过混蛋里那个英国佬被干掉后面就没他的戏了,小说里的约翰屈伏塔,在前一场里英雄救美大跳探戈,在后面布鲁斯威利斯那里直接从厕所出来被崩掉,更胜一筹。
×都是大段的无聊的对话引导情节。这些对话乍一看觉得可以剪掉很多,但是缺了那些话,或者不仔细听那些话,就没办法感受那种昆汀式的气氛。
×低俗小说因为首尾相接的环形结构,各段之间的既无关又有关和更精妙的对话超出;无耻混蛋因为那个结尾减分。
×无耻混蛋也有超出的地方,一个是恰到好处的音乐,几乎全是选自老电影。还有两段暴力戏,第四章酒馆里唠唠叨叨一晚上,最后一眨眼间全部秒杀,这是全片最精彩的部分;最后在放映室里一红一白两人对打,柔情的音乐中,红衣女郎一丝怜惜,招致白衣男最后一枪,红衣女身上如玫瑰花瓣四溅,是第五章唯一的亮点。
- 为什么无耻混蛋是一部8分的电影?
×和低俗小说相比,无耻混蛋好歹讲了一个故事,开头中间结尾,让身是客他们看了觉得心里更舒服没吃亏。但是电影最棒的是围绕故事的那些音乐啊,色彩啊,对话啊,偶尔喷的血啊,让人一路看下去觉得过瘾。虽然结尾很丢分,但是你看昆汀的师傅们拍的电影,那些香港功夫枪战片,会要求这么高一切都要合理吗?所以它不是9分,也不是7分,是个8分的电影。
- 为什么电影的英文名字,Inglourious Basterds,是拼写错误的?
×正确的拼写是Inglorious Bastards。一种可能是昆汀故意恶搞,要弄个和78年那版不同的名字;一种可能是为了显示皮特他们小学都没毕业;其实真正的原因,是昆汀交剧本出去宣传的时候,封面名字写错了,这个租录像带出身的家伙其实小学也没毕业。不过昆汀人现在NB了,将错就错,我就是鲁迅,我写错了就是通假了。。。
- 为什么无耻混蛋上映还没几个月,DVD就出来了,让我上国同胞在饱受无耻字幕的同时一饱眼福?
×这都不知道,快过圣诞节了,当年的电影不管是1月出的还是8月出的一律年底出DVD,因为美国佬到了年底愿意当冤大头买DVD当礼物。
原帖:http://paowang.net/post/10048513
差一点错过了这个电影。
前几天看到虫虫在新浪微薄上力推一本什么书,她说,作为读过的人,我很理解你们想读的心情。作为一个不仅看过《无良杂种》,而且是看过阿拉伯学者服务器上面2.9G版本的人,我很理解你们没看过的,和看到480P字幕混乱的低级版本的心情。
一,暴力
以前一听说血腥暴力的电影就头疼得很,总觉得打打杀杀的动作片没有意思。不过,现在的人发明了新词,昆汀·塔伦蒂诺式暴力和其他的暴力有所不同,后面加缀了两个字,美学。对,就是暴力美学。听起来好多了。暴力和美彼此是矛盾的,放在一起,怎么理解呢。简单说,就是刷一刀下去,鲜血花朵般绽放,白鸽慢慢地飞翔。。。吴宇森有很多这样片子,昆汀·塔伦蒂诺的电影极端暴力的只有《杀死比尔》,北野武的就更多,有些已经不是美学,纯暴力加变态,比如《大逃杀》。所以《无良杂种》一出,说到割头皮,我自然把它归类到暴力中去。
其实这个电影的暴力镜头,只要旁边没有小朋友,对看过哪怕一张斐济骚乱照片的成年人来说非常可以忍受。电影是假的,斐济男性老中青年们提的人头可是真实的,血淋淋的。电影中其他的镜头无非就是拿着机枪手枪突突一阵,地上倒三个,靠墙倒两个,还一个满脸是血飞奔。大江大海一九八几都经历过的现代人,需要更坚硬的暴力来刺激神经。这电影不太暴力。
二,故事
由五段组成,前四段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非常精彩,特别是第四段。第五段的结尾,我觉得不好。昆汀·塔伦蒂诺终于有诚意讲故事,不管到最后如何不真实,但至少他有能力把故事讲得引人入胜,这就够了。就象追女孩,要么智商147,要么身高174,两样都占全了,脸上长了十个八个麻子还是不碍事的。
第一段,美得似幻似真的法国乡村,淳朴的养牛人遇到一个唠叨的纳粹军官。一直都没有体现出应有的紧张,直到最后一刻,犹太人藏身被供出。情绪被酝酿到一定阶段,也就到了爆破的时候。第四段类似,也最精彩。来回的试探,怀疑,气氛绷紧又松弛,又绷紧又松弛,到最后淡淡开花,该死的都死了。一些安排的小细节,皮鞋,餐巾纸,德国三和英国三,十分巧妙,它们成就了这个电影首先是一个好故事,又对推进情节发展起了关键作用。
三,演员
布拉德皮特当然不用说,他的台词都很酷,口音也够搞笑。汉斯演的最好,二战的电影中从没有出现过这样的纳粹军官,当然,这很大程度上也是导演的意图。但这么多侧面的一个人,冷酷无情,老谋深算,面面都被他演得好看又精准。看来得奖是实至名归。他那段意大利语好笑极了,和布拉德皮特大帅哥及手下的对手戏,是全片最精彩的一幕。
两位女演员面对危险时面部不动声色下面的惊涛骇浪,到现在还清晰的印在我的脑海中。演苏珊娜的演员,长得真漂亮。
德国人似乎都长得很类似,看那个king kong的军官,和战斗英雄孙继海,那小子叫什么来着,德国人似乎就长这个样。
四,音乐
每一段都很精彩。每一段我都用手机上的Shazem找到了相应的名字和专辑。
一定要找时间再看看,特别是第四段,特别是第一段的第一分钟。
【知了会】看动画片:玛丽和马克思
因为对暴力片的恐惧,这次的无耻混蛋我请假不看了,向选片的rs老师道个歉。不过周末还是看个片子,“不是我”老师推荐的《玛丽和马克思》。
这个动画片带给我的除了感动还有温暖,这两天就一直被这种美好的情绪左右着,正好昨天热衷于四海为家和四处流浪的小表妹来了,她是我童年最好的玩伴和跟屁虫,虽然多年未见,但是一人一句“嗨!希特勒”举臂抬手击掌后马上找到当年的感觉,不等坐下我们俩就开始哇啦哇啦说话,时光一下倒流回到童年时代,话题从托儿所开始,到青春期也没结束,爸爸妈妈在旁边听着就是两个当年不怎么招大人待见的淘气小女孩,成年后在开控诉大会,爸爸照例微微笑着,妈妈时不时解释几句,女儿和lg笑的前仰后合,生性谨慎的女儿一边笑一边羡慕,说小姨你们真勇敢。
小的时候我极其好动,没有一刻消停,(多年以后才知道,我极有可能是多动症)她从托儿所起就跟着我征战,两个女孩子整天和人打架比仗义,站教室大椅子上高声读检讨书简直就是我的家常便饭。后来发展到类表演,不把底下同学读笑我都不下去,在我小表妹看来那种摇头晃脑的表演是多么的风光哦,可是没人知道我心里的自卑和对自己又一次管不住自己的痛恨,从这点来说我的童年其实也很孤独,除了自己我希望我是任何人,这是动画片里的一句台词,也是我童年时的心声,如果我说我的童年少年时代是在频繁发誓做“好孩子”的情景中渡过,肯定有人会笑出来的,放在以前我又会打架了,但是现在我不会了,因为我现在是好孩子的妈妈了,理解了一个淘气的另类的孩子给大人带来的麻烦有多大。也理解了当初一些人对我们的不耐烦,我曾经恨过一些人很多年,一些老师一些亲友,包括我小表妹的爸爸—我的姑父,因为他说我是个坏孩子,说小表妹跟我学坏了,但是现在我不恨他们了。真的不恨了。
话题貌似说的远了,其实也不远,因为玛丽和马克思也是两个另类,他们孤独而艰难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玛丽和马克思》的片名正是两位主角的名字———玛丽是住在墨尔本的8岁小女孩,,常常被欺负,渴望有人陪伴;马克思则是住在纽约的44岁犹太大叔(给他配音的是奥斯卡影帝菲利普•塞默•霍夫曼Philip Seymour Hoffman),完全不懂与人相处,并患有亚斯伯格症(一种自闭症)。两人由于共同的孤独,开始了一段长达20年的忘年之交,通过写信讨论着自我和这个世界。影片充满了不期而遇的感动、笑料以及迫使我们思考的情节。并触及很多沉重的话题:活着与自杀,友情与信任,现实与妥协……尤其是现代都市人的孤独感,被刻画得入木三分———中彩票本该欢天喜地,可片中的马克思在买够了可供余生食用的巧克力和全套玩具后,发现还有大把的钱无处可花, “这真是世界上最伤感的画面。”
从一个孩子和自闭症患者的视角看这个世界,这样的作品总是能吸引我,想起以前看过的类似的书,有《窗边的小豆豆》,《安吉拉的骨灰》,电影类似的有《杀死一直知更鸟》,都是由于童年的经历的固着,让我喜欢这些作品。
还是说回玛丽和马克思,孤独的主题可能会吓退一些不是哲学家的人,但是其实孤独只是影片的一部分。这部冷调的电影里还是有着温暖的———比如玛丽寄给马克思的红色小绒球。影片最后,在经历了信任危机和各自人生的悲欢离合后,玛丽终于远渡重洋来到了马克思的家中,那一刻我又哭了。我真傻。
古狗的一些信息:1、从最初的构想到影片拍摄完毕,一共花了5年时间。
整部动画片大约有132480张独立的画面,用6台佳能数码相机拍摄而成。
整个拍摄团队只有50位工作人员,影片全长92分钟,拍摄时间是57周,平均下来每周只能做出2分半钟成品。
为了让人物表情变化丰富,全片用了1026张不同的嘴,394个瞳孔,全手工制作。
从杯子里的水到眼泪再到丛林中的小河,都是润滑剂制造出来的,影片为此共使用了12升润滑剂。
2、给马克思配音的是奥斯卡影帝菲利普•塞默•霍夫曼。
3、该片导演亚当•艾略特(Adam Elliot)曾因粘土动画短片《裸体哈维闯人生》(Harvie Krumpet),获得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
别人的影评中的话:马克思的心理医生告诉他,人要学会在孤岛上生存,要学会接受自己的一切。其实人生的一种本质就是学习和适应这样的孤岛生存,玛丽的爸爸靠的是仓库里的鸟类标本,玛丽的妈妈靠的是雪利酒和香烟,马克思幻想出了一个虚拟的拉维奥利先生来作为自己的朋友,实际上影片中每一个出现的人都在忍受着孤独的考验,即使是玛丽的丈夫,也因为忍受不了玛丽的不切实际而逃离了她的生活,有趣的是他逃跑的目的地也是一个笔友,这让孤独的生命如天命轮回一般无奈。其实比离群索居更让人绝望是因为人心的隔膜而产生的孤独,就像玛丽那患了广场恐惧症的邻居,他总有一天能够积攒冲出藩篱的勇气,但即使是有肉体生命以爱情的名义与你相伴,内心的孤独也是人类摆脱不掉的烙印。(http://qzone.qq.com/blog/492398431-1257053699)麻绳写的更好看,我自己写的更加词不达意。
2009-11.29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