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档

2010年2月23日 的存档

太阳在尽头升起

2010年2月23日 哥舒夜带刀 评论已被关闭

《太阳照常升起》是部大陆不多见的片子,华丽、傲气凌人、自信、霸气,坦荡荡的气势,就像姜文的形象一样。姜文的电影带有明显的属于自己的烙印,我觉得他的电影是大陆少见的有气质的电影。不过这并不代表我喜欢《太阳照常升起》,在我看来这片子良莠不齐,有些地方过了。

先说结构,也就是要说故事了。肯定要剧透了,不过要是不说剧情,那就没法说下去了。故事从第四段开始,两个女人骑着骆驼在岔路口走上各自的路,周韵 的丈夫因为别的女人被枪毙,她怀着房祖名决定去丈夫的老家;与此同时,姜文举行婚礼,那场带有建国常见的初期乐观情绪的婚礼上,一个帐篷燃烧着挂在了周韵 所乘坐的火车车厢上,导致周韵受到惊吓产下房祖名,除了陈冲之外,房祖名、周韵、姜文、姜文媳妇、黄秋生全部都在命运的这个节点交汇。

周韵回到老家,疯疯癫癫的把房祖名带大,买鞋啊挖坑啊什么的都是这一时期的最后部分的;与此同时,姜文和黄秋生的故事也到了最后,姜文和陈冲偷情, 黄秋生看红色娘子军的时候,摸了一把屁股,好死不死的与此同时另外一个被摸屁股的女人叫了出来,黄秋生奔逃中撞破了姜文陈冲的奸情。有点天然骚的陈冲先是 出来指认黄秋生,未果;姜文又诱导黄秋生自首,又未果。这对狗男女一门心思想把黄秋生做掉,以保全自己,最后实在没办法了,应该是把黄秋生杀了,黄秋生肯 定不是自杀的。但是姜文的奸情应该还是败露了,所以被下放,在他抵达周韵所在的地方的时候,宿命的一刻到来了,周韵失踪了。接下来,房祖名把姜文的媳妇搞 了,姜文最后用黄秋生送的猎枪崩了房祖名。几个人又在那个小村子相逢,并且结束了一切,代表黄秋生出场的是他的枪。

大概就是这么一个故事,理顺这个结构对一个文学家来说并不困难。里面运用了很多魔幻的表现手法,就跟《地下》差不多,影影绰绰的围着现实的光怪陆离,这方面姜文展示了他傲人的资本,拍的好看,诗意、美丽。

当然这部电影不是这么简单的,还有另一部分。

四个片段,分别在故事之外存在着大量的隐喻,指向建国以来的历史。所出现的醒目的道具、事件等,都在上述故事之外还暗含着一个重要的使命,完成对历 史的表现。这是一个很牛的想法,但是姜文将其表达的太晦涩了,以至于这种隐喻变成了艰难的揣摩。这是我讨厌的,我第一次看着电影的时候就对此厌恶,如果不 是RS,我不会在几年后再看一遍的,当时打算再也不看了。我不反对用隐喻什么的来模糊地表达一些东西,但是不要搞得过分晦涩,你说了个事情,总要让别人猜 到你的意思吧,就像《2046》或者蔡明亮这几年拍的电影,你自己都不见得要知道表达什么那还有什么意思,全依靠读者天马行空的想象的话,那还要你的电影 做什么?《太阳照常升起》中有一些东西还能猜个大概,有一些则是全看个人发挥。

1、绣花鞋是什么意思?.从故事的角度来说,那可能是周韵或者房祖名他爹心中一直描绘的故乡,他们在新疆思乡时的寄托,或者是他爹泡周韵时的手段, 对周韵来说那双鞋是不可取代的爱情的记忆,她这辈子就这么一件事,不然她也不会在得知男人出了那事之后干脆的疯了。从隐喻的角度来说,这双鞋是指什么,那 种赶英超美,或者人民公社幸福生活的那种谎言?

2、石头房子是什么。从树下挖出的石头垒成了坚固的简陋的房子,但是其中的摆设却一碰即碎。树下的石头应该是指右派牛鬼蛇神什么的吧,他们让树歪 了,把他们挖出来丢掉。但是顽固的牛鬼蛇神们固守他们的精神家园,就是那些一碰就碎的东西,那些东西是他们的回忆,是他们曾经的理想,不能碰的东西,只在 虚幻中才能完整的存在。

或者是指那些不切实际的理想?在幸福的彼岸?

就故事而言,那个房子是周韵的回忆存放之所?

3、算盘。那个算盘是指刘少奇的那一套吧,有这个意思吧。

4、枪。枪有宿命的意义,黄秋生死后,枪代替他完成了报仇,姜文崩了房祖名,自己也肯定是个死。那么这支枪,对历史来说意味着什么?群众?人民?传统文明?

5、黄秋生和姜文在第二段中的几个回合,都在隐喻建国以来特别那十年的人民内部斗争,陷害、揭发、交代、军转干部,压抑的性象征那些人类的正常的欲 望。对于那五个被抓出来的摸屁股的人,我认为可以理解为是屈打成招的,也可以更进一步的理解为是真的有五个人摸了不同的五个女人,这说明人民的欲望是无法 真正扼杀的,这也是当时民间的真实写照,毕竟六人被摸只有一个不乐意的,黄秋生摸得那个简直一脸欢欣……

6、姜文等媳妇的那个山头上面的那只手,是如来佛握着孙悟空的那只手?暗指姜文善于对付女人?

7、周韵骑着骆驼到达那个苏联女人面前之前穿过的那些地方,是指苏联当时曾给中国带来了那些,工业啊什么的。苏联女人和翻译的分歧,那就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不同理解了。

唉,把一个文学家逼成这样了,叫我怎么能喜欢这部电影呢。最让我揪心的是,他他妈是不是根本就没有设置这些隐喻,就是一个很纯粹的故事,妈的,那可真操蛋了……我倒宁愿他就老老实实采用一个结构,用绚丽的手法来讲述一个爱情故事,那样我就不这么遭罪了。

姜文曾做过一届戛纳评委,那一年同为评委的还有梅格瑞恩,斯皮尔伯格。那一年入选的片子有土耳其超级无敌极其非常闷片《乌扎克》,还有我不怎么喜欢的《狗镇》,还有一部我和姜文都推崇备至的《大象》。

我非常喜欢大象,到了着迷的地步,那是一个有天赋的人的巅峰之作。《大象》用简洁干净的语调讲述了一个普通的故事,看似简单的结构恰到好处的和主题 融合在一起,完美。而且《大象》超越了常见的主题意义,拍出了青春的魅力。我是看了《大象》之后,后来在一个地方看到说当年姜文是如何喜欢这部电影,在评 选的时候卖力的推举,最后让戛纳史无前例的把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都颁给了《大象》。

《太阳照常升起》在结构上就有《大象》的影子,姜文做了改动,更花哨一点,使结构与讲故事手法更符合,他采用了倒叙。但是他没有像《大象》那么有 力,《大象》的简洁有一种凝视的力量。我觉得姜文之所以要表达的这么晦涩,未必出于本意,可能有顾忌审查的原因,拍的隐晦一些就好过一点,毕竟这片子的投 资不是那么简单的。

说到片中演员的表演,没什么说的。一部写意的片子,要的是符号,形象符号足以,也不会给演员表现的空间,不过他把周韵拍的是真漂亮。黄秋生会知道他 在演什么,房祖名很可能根本不知道在演什么,陈冲的骚劲太外露了,让崔健扮演一个在古建筑工作的工匠或者工作者,这个确实是很神的构思,特别是崔健在透彻 的讲述姜文那点事的时候,顺手在本子上画的,那可是五角星啊,老崔这一把客串确实有分量。可惜他敌不过陈冲的骚劲儿,所以很少有人在意老崔深刻的存在。陈 冲的骚劲儿,怎么说呢,对戏来说是相得益彰的,但是对陈冲来说,那就浪费材料了,陈冲演的再闷一点可以表现的更骚。把周韵和陈冲比一下,就能看出周韵的纯 来了吧,姜文的口味啊。

估计这片子让投资方赔了不少钱,所以姜文今年拍《让子弹飞》,找了一个纵贯线的阵容,明摆着是要硬掏钱来的,也不知道拍的怎么样了。现在大陆的这些导演,要想在老外面前拔份儿,也只有姜文了,田壮壮处于半昏迷状态,我看了《狼灾记》……

《太阳照常升起》是一部非议颇多的电影,但是可能有生之年再也看不到大陆出现这样有气质,诗意的电影了。你要是非要跟我抬杠说肯定还会有大陆导演很快就拍出比更好的这路电影,那我马上就去死行不行?反正我决定有生之年是再也看不到了。

艋舺载不动许多愁

2010年2月23日 哥舒夜带刀 3 条评论

我对艋舺的期望有很大一部分是在电影之外的。台湾曾经有过自己的类型片,比如80年代初的暴力女系列,琼瑶的爱情片,后来侯孝贤杨德昌起来了,没多 久台湾就剩下两种电影了,一种是侯杨那种的文艺片,这个已经出现第二代继承人了,另一种是模仿日本那种不着调的青春偶像片,照着偶像电视剧的路子来的。偶 像片可以无限复制,文艺片则是越走路越窄,我一直觉得台湾电影快要死了,就在这时候钮承泽站出来拍了艋舺。

最早看到艋舺的宣传,我就为之一震,这是一个强力扭转局面的片子。客家话、马如龙、艋舺老街,这些可以抓住中老年人的怀旧心理,80年代的青春回忆 可以吸引中年人,阮经天赵又廷陈汉典是可以吸引年轻人的偶像,黑帮题材是一个商业符号,可以说这一切都是完美的。在台湾竖起一面商业片的大旗,这才是电影 得以继续发展的道路。

我很担心豆导会拍成古惑仔那样的片子,暗暗祈祷他要是往教父、美国往事那个方向拍就牛了。我他妈忽略了豆导从十几岁就积攒起来的饱涨的文艺情怀,这个乡巴佬把艋舺拍成了一部青春偶像片……

艋舺披着黑帮片的皮,豆导超卖力的往里面狂塞青春的感慨什么的那些文艺青年的情怀。如果是从台湾商业市场的角度来考量,这样做可能是有它的道理,毕 竟这些年以来,他们一直看的就是这样的东西。但是从电影评价的角度来看,烂透了。特别是妓女的桥段,超唬烂。整个故事老套陈旧,这倒也无妨,但是讲述的方 法又是陈词滥调,打的也不好看。

这片子在音乐、摄影、服装道具上可算是上乘制作,在故事方面就是个三流。演员还可以,现在的小孩没什么生活经验,靠灵气演戏,阮经天几个演得不错了,只能说学的挺像,现在都这样,年轻演员没几个行的,都差不多这样,大陆的还要加上呆傻的气质。

好像演员出身的导演都舍不得剪片,艋舺居然2个多小时,我觉得剪成100分钟会好很多。有人算过账,这片子要卖出1亿5千万台币,豆导才不用卖房 子。就目前传来的消息来说,应该差不多可以做到的样子。总的来说,这部电影还可以,至少是用心的,有诚意的,用力了,祝愿更多的台湾导演能够放下身段,拍 出更好更多的商业片。

标签:

春天来了,雪花落了

2010年2月23日 哥舒夜带刀 评论已被关闭

p305114964

我在少年时代是个坚定的无神论者,看见庙恨不得进去冲着神像呸两口:什么东西,欺骗不识字老婆婆的钱!那时候我坚信太阳是红的,迷路了只要抬头找到 北斗星就什么也不怕,老师都是十全十美的好人,善恶有报,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成功。在差不多迷恋上和姑娘接吻的时候,我发现除了最后一条,已经几乎站到了那 个英俊少年的对面。直到再也找不到姑娘愿意和我从事我热衷的事业之后,才不得不承认,就算一个人天资过人才华横溢,而且坚持不解勤奋的努力,不成功的概率 也会大于九成,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刘德华,诸葛亮,我,比如王彩玲,塞菲拉娜。

近几十年的中国文艺作品很难摆脱历史背景的桎梏,极少有人能够走出六十年来充满戏剧性的不断的变革,随便抓几个人放在那些背景前面,稍加修饰就是一 个充满人生哲学的好故事,谁让我们生活在一个魔幻国度中呢。《立春》却难得的走出了这片丛林,在皎洁的月光下发现了一条日夜不停缓缓流动的河流,粼粼的河 水污浊,河边生活着一群无力实现梦想却为之迷幻的人。王彩玲和她的朋友们就这样落入了顾长卫的魔爪,掌控,玩弄,他们的人生被肆意蹂躏,甚至连那个只想过 日子的邻居都惨遭毒手,唯一逃出来的是普通话一塌糊涂的朗诵爱好者,虽然他抱着孩子挤在一群妇女中间,至少看上去他过上日子了。

王彩玲们的痛苦来自理想和现实的距离,不是4月到6月那么远,也不是4月到11月那么远,而是1892年2月到1992年3月的距离,看上去就差了 那么一点,实际上却隔了几代人的岁月。王彩玲们所执着的理想是什么?唱歌,画画,舞蹈,他们以为自己是美的使者,从而义无反顾的踏上追寻美的征途。而在近 六十年中,王彩玲们所追寻的美是所不容的,被践踏的,任何形式上的美都很难找到观众和同好,因为大部分人已经丧失了欣赏美的能力。现实逼迫着王彩玲们不得 不好高骛远的去追求不可能达到的认同,这条寻求的路却引领他们前往奉献自己理想的祭坛。

相比之下,塞菲拉娜就要幸福多了,因为她有信仰,就有了信念上的支持者——守护天使们。她不为卑贱的生活所困扰,一切都是神安排的。神指引她去画, 她为了神而去画,大幅小幅都是神的赐予,再把大幅小幅献给神。她没有烦恼,从来就没有过一丝犹豫,有神真好。这一切直到散发着铜臭的鉴赏家出现而结束,塞 菲拉娜的生活被引进了欲望,她享受到了来自上等社会赞赏的幸福感,于是为此全身心的付出。战争爆发之后的十三年中她日以继夜的绘画,直至处于疯魔的边缘。 在她的世界中,付出了这么多之后,神必然会有所应答,当被神允诺的那次展览推迟之后,她饱涨的情感决堤而出,淹没了自己。而顾长卫则是把王彩玲周围的艺术 追求者全部推进现实的垃圾坑,同时把一次又一次失败不断地累加在王彩玲身上,逼迫她就范,向现实妥协。很难说二人的结局中,谁的更好一些,但是就过程而 言,王彩玲无疑更为悲情,塞菲拉娜更让人同情。

《立春》的故事其实不难理解,看十分钟就知道个大概方向了,不管怎么发展,也就那么回事了,逮着一个人使劲糟蹋呗。王彩玲跳楼没摔死,这很正常,不 然把她摔死了那演谁啊。胖子来看她的时候,由胖子的问话可知关于她自杀的事情已经传开了,但是王彩玲自如的,轻描淡写的说是摔伤了,然后满面笑容的向胖子 描述了一个美好的谎话,那一刻她是陶醉的。这电影在那场戏陡然显现了本来面目,突然一拳打过来的力量,令人正色。

《花落花开》也用了一点机心,在第一次展示塞菲拉娜的画作之前,用了很长的铺垫。她的帮佣生活,略显神秘古怪的收集颜料的过程,都是为了不俗的画作 的惊艳出场而准备的。除此而外,整部片子拍的结实,合情合理,一直到到那个早晨,转向了戏剧化的结局。有意思的是两部电影都有个小尾巴,塞菲拉娜坐在树 下,王彩玲则带着女儿来到天安门。这两个小尾巴多少反映了两个片子的迥异之处。

《立春》是一个俯瞰的视角,三个男人一个女人穿插在王彩玲的生活中,五个人的命运交织构成了一幅失败者的画像。人物的被操纵感较强,从细节来说,故 事、人物都经得起推敲,但是组合起来就有点图穷匕见的意思,有说教的痕迹。这是顾长卫他们那代人都摆脱不了的,《英雄》《无极》的本质都是这个,《立春》 没有那么不知廉耻就是了,毛病还是那个毛病。朱天文说中国的文学作品可以分两类,一种是三国演义,一种是红楼梦。这些年的电影几乎都是三国演义那种的,拍 的痛苦,看的遭罪。抛开这一点来说,《立春》还是一部有相当深度和性格的电影。

《塞菲拉娜》让我见识了一个电影对画面的追求能达到什么程度,很多画面都拍得和油画似的,特别是对阳光、绿色很敏感,片中的绿色分得很细,超乎寻常 的追求唯美。塞菲拉娜在厨房里,以及她的服饰,小街,是灰蓝为主,而镜头转到野外的时候,则是非常漂亮的绿色,跳跃着阳光的丰富的色彩。

她坐在树上的镜头拍的真漂亮,那一刻仿佛能感到风的气味。

这两部电影都是两个女演员的个人秀,都很精彩,难分伯仲。一般的来说,可能会喜欢塞菲拉娜多一些,但是这并不是仅仅是因为蒋雯丽的表演能力略逊一 筹,而是塞菲拉娜那个人物比王彩玲更容易接近,形象更友善一些。能力稍有欠缺的女演员是难以撑起来这样的剧情片的,情节毫无曲折,故事平淡,全靠演出来。

王彩玲自杀未果的那段有反击意味的谎言,让人感到世俗的丑陋,电影在这个时候甚至有点恶毒。而塞菲拉娜穿着婚纱,在清晨散发银器的时候,让人心碎,有着悲剧的美,像一曲婉转的哀歌。没有孰高孰低,只是看过去的角度不同,可能我们失去美的时间有点长了。

这是两部性格鲜明的电影,因为缺乏时下所需要的标签而被慢慢的遗落。我们歌唱并不一定是为了获得万众的喝彩,不能实现的梦想,最好的安放就是把它变成爱好,嗯,题外话了。

标签:

陆军野战医院的战地广播

2010年2月23日 哥舒夜带刀 评论已被关闭

当周遭的一切都笼罩在流水线生产出来的现代文明庞大的阴影下,一个人就该有点嗜好甚至怪癖,这是不想被淹没的一点坚持。有一些人的癖好是他人难以理 解的,比如,有的人……嗯,算了,说三道四别人的不太好,还是说我自己吧。比如我吧,和女人一起走路的时候,要是在左边就觉得别扭,去饭店不会选择角落的 位子,厌恶飞机喜欢坐火车,还有……有两部电影看了很多遍,其中一部叫做《MASH》(陆军野战医院)。北方秋季的艳阳天,和风煦日,蜷坐在院子里宽的凳 子上,四下里安静,偶尔听见院门口有人路过,还有院外老槐树上鸟的叫声,翻看着一本厚厚的书,整个人被晒得软绵绵的,有些发烫。我每次看《MASH》就是 这样的感受。直升飞机载着伤员在丛珊上空盘旋,哼着懒散哀伤的suicide is painless……鹰眼从拐角处转出来,拖沓的背着行囊,吹着口哨……看到这里我就会忘记自己生活在垃圾堆里,就像速效救心丸对心绞痛那么灵验。

我喜欢过集体生活,一群人整天混在一起,山中不知岁月长。规章制度这个东西就是被用来违犯的,不然它的存在还有什么价值呢。我无比怀念和向往生产 队,如果能拥有一个机器猫,就让它带我回到1970年我们村的生产队去。父辈和祖父辈们在生产队的时代过的快活的很,他们的事迹如今听来像传说一样。德福 大叔刚结婚,要过年了琢磨得送老丈人点什么好呢,想来想去,送点粉条吧。第二天一大早,三生产队队长君县带着三队粉坊的人就来德福家了:大外甥啊,你要吃 粉条说一声,别自个儿去扛啊,我给你挑两捆好的。德福说,操,三舅,队里分给我粉条了啊,我去扛队里的干什么。君县说,大外甥,不是我说,你出门看看。几 个人到院门外一看,门口一条碎粉条渣子的细线蜿蜒曲折,一直伸向三队粉坊的方向。德福一转头,操他个妈的!三舅啊,这是哪个王八蛋阶级敌人陷害贫下中农! 君县一听,笑的都站不起来了,大外甥,你真有玩意儿,算了,就这么拉倒吧,再别去扛了,黑灯瞎火的再把你那条贫下中农的腿给摔瘸了。

村里要给民兵盖个民兵室,里面要存放几条半自动。大队书记克尚把这活儿派给三拉巴几个人了,特地叮嘱,上山破点好石头来盖,房子要盖的结实牢靠。三 拉巴带着那几个会点瓦匠活的就上山了,一上山了哪还有功夫抡大锤破石头,下棋啊偷苹果啊,在山上找个向阳的地方一睡就是一小天。他们也破了点石头,肯定不 够,三拉巴有点愁了,说这怎么弄啊,操他个妈的,这些也不够啊,房子再不盖起来,克尚又好跟我吵吵了。几个人就坐在二队苹果园的窝棚里想招儿,最后二队看 苹果园的克俭想出来个招儿。石头问题解决了,盖房子就快了。

过了两天,书记克尚过来一看:干的挺快啊,前天我来还是地基呢,这两天的工夫齐檐了,今天能把山墙起来了吧。

三拉巴谦虚的点点头:嗯,差不多吧。

克尚围着房子走了几步,指着墙根问:拉巴儿,这是什么?

拉巴:啊,那个啊,碑啊。这些碑的料好,比石头好。你不是说要盖得结实吗,像人民大会堂那样的。

克尚:我也没叫你上山刨墓碑啊?!我让你上山刨坟了吗?

拉巴:那都是四旧,刨就刨了呗。这不挺好嘛,除四旧立新……

克尚又走了两步,蹲下仔细看了一下墙:我操你个妈的三拉巴,你妈了个逼的!你看看这是谁家的碑?!你妈了个逼的你也不看看就瞎鸡巴刨啊?

拉巴:操,谁家的他也不都是四旧啊,早晚都得除。

克尚:除你妈了个逼的!

拉巴也走过来蹲下去看看:操,我也没看着啊,没注意,在山上就着急挨排往马车上装了。小六你们也不看着点!

拉巴蹲在地上,叼着烟袋锅子,仰脖问克尚:二哥,要不把墙给拆了,给碑再扛山上?

克尚:滚蛋操!你们这些鳖羔操的,全记半工!

2000年的时候那间用墓碑盖得房子还在。

《MASH》里面没有表现战争背景的子弹,听不到隆隆的炮声,取而代之的是血淋淋的手术场面,漫不经心流露出战争的残酷野蛮:明天早上某人醒来会发 现两腿之间空空如也。在其他影片中也会有荒谬的情节,比如那次著名的冲浪,《MASH》从头到尾都是那样的荒诞,只是更加合情合理。他们从来没有把军纪当 回事儿,象征着规章制度的火热嘴唇和弗兰克被打扮成小丑一样的角色。医院的最高领导上校亨利站在小河中挥动着鱼竿,冲着岸上的勤务兵大喊,他们将军的日子 过的太舒服了!牧师便宜货冷冷的对着火热嘴唇说:他是被征召的。

我不是1970年的美国人,距离我最近的战争是80年代初的对越自卫反击战,那时候我还小,被告知那是一场闪烁着光荣与荣耀的战争,我们扎着红领巾 握紧双拳听着徐良叔叔的故事。我是想说,我从《MASH》体会不到多么深刻的反战意味,感染我的是对体制的不屑,无法逃脱时代赋予的命运的哀伤,朋友间心 意相通的默契,面对肮脏的生活也要寻找快活的信心。当感受到所处时代的悲哀之处,或者生活是无法摆脱的烦闷,要么随波逐流麻木的过下去,要么激烈脆弱的反 抗,在这二者中间还有两种生活态度可以选择,其中一种就是《MASH》:既然无法摆脱,那么就让它变得可以享受,即使随时可能结束。

鹰眼和他的同事们虽然对规章制度不屑一顾,但是对待工作却十分敬业,这就是70后和80后的区别。他们刚抵达医院的时候,用自己精湛的医术赢得众人 的尊敬,这是他们唯一不混蛋的地方,也是他们可以进行其他混蛋事迹的支撑点——虽然厌恶战争但是他们依然为国征召。一个糟糕的医生是没有资格混蛋的,清教 徒法兰克连一丝同情都没有博得的原因不仅在于他的虚伪,他还是个很糟糕的医生。鹰眼他们不抱怨,不偷懒,日以继夜的工作,甚至抽出自己的血。医生的天职远 在战争之上,他们会认想尽办法去医治一个敌军伤员,一个妓女的私生子。除此以外他们的所作所为就属于十足的混账了。偷卖药品买酒,在停机坪打高尔夫,集体 观看女护士长洗澡,还有那场喝大了吹牛产生的严肃活泼的橄榄球比赛……

不说故事情节,就电影本身而言,这也是一部杰出的电影。有限的空间,很短的时间跨度,一堆琐事,每个小故事都有一群角色闹哄哄的出场,更难得的是节 奏明快,在这样的条件下完成了一部群像电影,角色个性斐然,场面操控有序,实属少见的佳作,比如说,实际上整个军营的首领是雷达……影片整体是幽默快乐 的,但是在每一个拐角的地方你都会发现开放着悲伤的花朵,粗糙的环境中展现的细腻情感就特别动人。也许这部电影没有《虎虎虎》和《巴顿将军》《野战排》那 么声名远扬,但是我认为它才是那一年的最佳。《MASH》的花絮和影片本身一样精彩,这里就不说了,免得打扰同好者搜寻的乐趣,就提一件事,拍摄时申请开 除导演奥特曼的鹰眼在晚年出演了一部中国电影叫做《大腕》。

低头审视自己的生活,我宁肯去抗美援朝前线,随便趴在哪一方的战壕都行。如果一个人在某个楼顶听着suicide is painless,十有八九我会干净利索的跳下去。既然日子没什么可留恋的,那就不妨过的快活点,如果没有快乐,那就自己制造点。让自己变得可笑是很容易 的事情,我经常这样做,有时候我也让别人变得可笑,即使这让我显得不厚道,比如那个叫方恨少的人跟在每条社会新闻屁股后面煞有介事的调笑自己。这不会是一 部所有人都喜欢的电影,因为它没心没肺的快乐,或者躲不掉的悲哀。我热爱这部电影,还会一遍一遍的看下去,在枪林弹雨间妙手回春,在截肢手术和盘尼西林之 间获取欢笑和情爱。

标签:

地下埋藏着逆行的时钟

2010年2月23日 哥舒夜带刀 评论已被关闭

作为本世纪最著名的华语文学家,我经常想,曾经辉煌的文学为什么不景气了呢?难道是因为我成为文学家了吗?这是个很深刻和苦恼的问题。苦苦思索了五 十多年之后我终于发现了原因之一:电影。之所以发现这个理由,是因为我重新看了一些8、90年代的国产电影,感觉到了文学延续的力量,但是很快这股力量就 消失了。我又陷入了苦恼,为什么会这样呢?难道有新的东西代替了作为文学替代品的电影了吗?一直到我看了这部电影才恍然大悟,电影和文学依然存在,只不过 是在我国消失罢了……这部电影就是《地下》。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就像在翻看一本厚厚的小说,《悲惨世界》或者《红与黑》,一个人又一个人,他们嬉笑怒骂表情各异,不知不觉的被时间的长河淹没,看着他们慢慢的沉没到水面下,消失,只有河水依然固我缓缓流过,去淹没一个又一个人。

马高虽然是知识分子,但是他和黑仔的血管流动着同样的狂热。在黑仔被马高埋入地下之前,他俩一起癫狂,挥舞着手枪像是在寻找灭亡一样生活着。他们分 手是源于一个演戏的人皆可夫的女人,也许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马高是知识分子。黑仔因为这个女人被德国人包围,马高因为这个女人才与黑仔的友谊发生裂痕,黑 仔被捕后马高因为运送武器得以发迹,为了女人干脆把黑仔埋了,黑仔发现了马高和女人的“奸情”,马高把自己的腿打瘸了……这个女人具有很强的象征意味,剧 中和她最搭配的男人就是马高,这个设计颇具匠心。

《地下》在解读历史,从南斯拉夫的过去现在延展开来。地上有个社会,地下也有一个完整的世界,掌控连接它们的是说谎者。当马高的弟弟寻找猩猩的时 候,他打开了整个欧洲地下世界的大门,及至后来他带着德国医生,随便掀开一个盖子,就走入了地下世界,而这次他们遇到的甚至有维和军队。虽然这部电影大部 分时间都在叙述南斯拉夫经历的苦难,还是有轻轻捎带了几笔欧洲。

电影中有着导演作品中常见的癫狂,荒诞,猪,鹅,舞蹈,长桌子,婚礼……他把现实表现的荒诞不经,然后再让荒诞的故事变成悲伤的现实。作为一个文学 家,我自然会去感觉作者,也就是导演是从什么视角讲述这个故事的。这个故事不是俯瞰的角度,没有评点众生,但是也不是从当事人,马高或者黑仔的视角出发 的,我觉得是用马高弟弟的身份来讲述整个故事的。从他的角度看过去,马高和黑仔的举止是变形了的,夸张,有演绎传说,他们在深夜敲锣打鼓的穿过整座城市, 在剧院绑走女人拔枪干掉德国人……一切看似荒诞的事情都有着现实的影子,而这荒诞的颜色和光影正式弟弟添加涂抹上去的,他透过万花筒仰慕的目光追随者哥哥 和他最好的朋友黑仔,他们像传说中的绿林英雄一样战无不胜。我是因为感到了这个解读的方向,才对这部电影有仰视的感觉和无望的感慨,从此我就成为文学家 了。

《地下》对解体前的那些欧洲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了深刻无情的刻画,德军入侵以及二战结束后马高在地上的事情,在全片比较凝滞的一段,写实,阴冷,愈发 凸显现实才是最荒谬的。我觉得也正是因为冷战这一章节,《地下》才在豆瓣得到了多少有点不符实的高分。我们太容易从中获得认同感了,那一切也是我们的历 史。

我喜欢这部电影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意识形态。我狂热的羡慕导演讲故事的能力,就用了几个人物,讲述了一个跨越60年,历经几个朝代的故事,合情合理。 我缺乏想象力,他运用荒诞和夸张的能力让我感到绝望,把那些具有象征意义的东西植入荒诞的剧情中,让他们显得合理,并且两者相辅相成,那些符号式样的东西 又会活跃剧情的形象,他做到了信手拈来浑然天成。所以他能把充满谎言、压榨、疯狂的历史表现得如此举重若轻,我认为《地下》有足够的资本载入文学史。

但是它依然不过是一部电影,所受到的限制远比一部小说的要多,写小说是一个人就能完成的事情,而电影则远远不是。《地下》有着显而易见的缺陷,轰炸 场面、最后的战争场面都做得不够好,简陋寒酸,特别是德军轰炸的时候,动物园里面可以作出一场很漂亮的戏,但是实际上浪费了非常牛逼的创意,最后的战争场 面也有同样的问题,我想着可能是因为资金的原因;同样让人感到遗憾的是马高在铁托时代的那些大场面,如果有足够的技术支持,可以做的更好。剧情方面我感到 不满的是在结尾处,马高死的那里的那个十字架,我喜欢用十字架来做结尾陈述的想法,但是突出十字架的镜头太多了,过分的暗示让人感到厌烦。

我最喜欢的部分是马高和女演员的几场对手戏,交织着狂欢、麻醉的痛苦,这种痛苦是从他俩的灵魂散发出来的,弥漫整个房间,无法逃脱。我不想在这篇谈 及细节,因为那太庞杂了,而且我认为碍于知识面的原因,看不出来多少端倪。纵然如此,有一些细节还是很醒目的,比如莉莉玛莲,比如猩猩,比如井,比如高跟 鞋,比如那张裂开的桌子……

我把能找到的库斯图里卡的电影都看了,还是最喜欢这一部。我崇拜他。

我们也有过这样的文学作品,比如大家都知道的《活着》和《红高粱》。我觉得这是两部标志性的作品,它们都具有荒诞和写实的展现能力,虽然相对来说我 觉得《活着》拍成的电影比原著逊色很多,但是也说得过去。莫言虽然长成那样,我觉得他才是具有大师能力的作家,他最大的缺点可能是高产。在这个缺乏读者的 时代,谈论这些本身就荒谬可笑。顺便说一句,作为一位文学家,我最大的缺点是不产……

我觉得我们也有能力拍出这样的电影,因为有人曾经展示了这样的实力,但是,这一切都在某个时刻突然停止了,凝固了,被粉碎了,消失了。如今我们能看到的是三枪,二十四城记,梅兰芳,狼灾记……这就是我们所生活在其中的,从不曾感觉到的荒诞。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