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档

2010年2月 的存档

他们那无处安放的青春

2010年2月18日 Nana 评论已被关闭

《艋舺》刚出来,我也赶了回时髦。在线看太卡,在电驴下了清晰版的,一口气看完,头疼不已,昏睡了几个时辰,还是不行,心里一直在想这电影到底有什么魔力。后来想起来了,看电影的时候不知不觉掉了不少眼泪,我是眼睛一失水就头疼的。

艋舺

看大家归类《艋舺》为青春黑帮片,倒是觉得这个提法新奇,它被贴上了很多标签,一会儿像台湾版《阳光灿烂的日子》一会儿像中国版《教父》一会儿又是《美国往事》。方恨少以为水平中上而已,可我认为不能太过苛责商业片,前面的三部电影,都是电影史上极其辉煌的作品。既然《三枪》都有人说好,那《艋舺》更加当仁不让。《艋舺》与《三枪》的水准差距,是台湾娱乐节目与大陆娱乐节目的差距,是台湾电视主持人和大陆电视主持人的差距,是小S与董卿的差距。二十一年前的春天,有人在三角地挂了三张照片,一边李X,一边周恩来,中间隔着万里。

台湾有句谚语叫一府二鹿三艋舺,说的是清朝台湾的荣景,从南到北上去的,和今天正相反。府是台南府,彼时最是繁华,鹿是鹿港镇,三艋舺才是台北萬華。这两个字写成简体,怎么看都是另外一个地方。艋舺是小船的意思,闽南语发音很像日语的萬華,就被日本人给改了。

萬華主要是集市,卖蔬菜鱼肉,有小吃大吃,也卖很多纽扣,布料,衣服,还有红包场牛肉场,妓院更是不在话下。一间一间门脸挨得很近,很多地方就像电影上一样窄。捷运是龙山寺站,小南门站经过,还有著名的西门町。西门町是年轻人去的地方,因为东西卖的都新潮,也便宜。比起来,信义区仁爱路忠孝东路那边太贵,年轻人消费起来吃力。估计中年怪蜀黍也不少,我常在摩托车上面看到小卡片,上写“援交”“学生妹”,电话号码多少多少。

艋舺鱼龙混杂,才滋生了很多帮派,Geta大仔和Masa大仔搞的,都是本省帮派。灰狼是外省的,打扮的自然要儒雅一些,打火机都用都彭的,家具都是欧式的。不像那些本省人,把个总堂都搞得像土地庙。

混帮派的过去都是用武士刀和开山刀的,小的就只有扁钻,也许类似大陆的管叉和三棱刮刀,属于自制凶器。手枪杀伤力太大,他们不用。老一辈的帮派人也是有分寸的,过界的事情不做。当然,边界也是他们自己定的。所以和尚才被打个半死,这个我倒觉得与Geta大仔不放过他爹没有关系,牵出那一段只是为了下文。

很欣赏一句话,你混的不是黑道,是义气。他们在最后的夾缠中,啰嗦是啰嗦,但那种心理的描摹是精准的。几个孩子,还那么年轻,意志总不如老头子们坚硬和凶狠,即使深藏不露如和尚一般,也理应如此。在他们相好的时光里,更是友情与分享,占了主流,所以在最后下手的时候反反复复,也是恰如其分的。

和尚到底是不是喜欢志龙,我觉得可以交待得更清楚一些,没必要这样遮遮掩掩的。志龙肯定是不明白的,他只知道和尚对查某人没兴趣而已。

蚊子被安排成灰狼的儿子,一点也不意外。为了造戏剧冲突吧,也说得过去。《无间道》确实更利索干脆,不近人情。这就是台湾人与香港人的区别了。

钮承泽年轻的时候,演过一个电影,《风柜来的人》,侯孝贤导演的。我非常喜欢,样样都好,都是国光帮出演。那个电影闷得多,估计也小众得多。侯孝贤在里面演个姐夫,粗鄙不堪。钮承泽老了,也搞了这么一出,只不过自己出来扮大哥了,装酷。

小凝的角色很多余。

摄影在很多地方都有模仿KILL BILL和北野武的痕迹。

曾经有人告诉我说,美国因为堕胎逐步合法化,私生子数量在二十年前开始减少,由此带来一个没有想到的后果,就是社会治安大幅提升。看这些帮派的孩子们,多少都是单亲家庭出来的。

最后一个镜头,蚊子对墙这边的最后一瞥,然后跳了下去。从此,他的人生,他的青春就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他那凝望的一瞥,把自己与过去做了深情的告别。一个饱受欺凌的孩子,从此成了黑帮,再没有人敢于欺负他了。而他自己,在帮派中得到友谊,得到支持,得到他以前想要而没有的东西。虽然,这个帮派中有那么多他不明白的打打杀杀,不过,他那无处安放的青春,也算是有了归宿。这电影讲的是一九八七年的事,我真想知道,那些还活着的孩子,现在在哪里,在做什么。

monga

链接俩:

方恨少

身是客

标签:

你是那一树一树的花开

2010年2月17日 Nana 评论已被关闭

如果有人拍一部电影,没有漂亮的男女主角,没有打斗,没有凶杀,没有特技,没有3D,没有外星人,那可以说,他没开始就已经失败了。没有上列的元素,就没有票房,没有赚钱,就不算成功。这个世界衡量成功与否的标准,现实到只剩下一条,就是钱。成功的导演等同于赚钱的导演。不过,《塞拉菲娜》不包含任何一种流行的电影元素,仍然可以获得众多奖项,实在不可思议。我看之前,没有任何期待,可看过以后,十分惊讶,不敢相信这都是真的。它精致,美丽,质朴,让人难忘。

花落花开

这是一部传记电影,男女主角都是历史中存在过的人物。故事从1914年讲起,塞拉菲娜路易住在巴黎郊外的小镇,是一个卑贱的洗衣妇,一个富人家里的帮佣。她身届中年,肥胖臃肿,穷困潦倒。她没有食物,到处接受施舍,全无一句话感谢。她用赚来的工钱买颜料和画笔,坚持不懈。画画是个高尚的艺术行为,可这个微末胖丑的妇人却喜欢。塞拉菲娜笃信天主,从教堂绚丽的玻璃窗格上取得绘画的灵感,她虔诚地画着画着,从未期待过别人的赏识。但冥冥中安排了贵人出现,她为著名的艺术评论家威廉伍德打扫房间。德国人伍德发现了她的作品,如获至宝,奉为天才,开始鼓励塞拉菲娜努力创作,提高技艺,成为真正的画家。但一战开始,貌似逃兵的德国人伍德不得不逃离法国,从此与巴黎郊外的桑里斯小镇断了联系。可怜的塞拉菲娜又从天堂堕入地狱。

如果有人看过《立春》,那王彩铃的故事就到这里结束了。而《塞拉菲娜》的故事还没有完,她也像那些不得意的天才,贫困的民科们一样,一边挣扎度日,一边勤奋耕耘。是天主的召唤,守护天使的指引,给塞拉菲娜巨大的力量继续创作。她的技巧日臻成熟,画作内容也更加丰富。终于有一天,她的两幅画作在桑里斯市政厅展览时,被战后回到法国的威廉伍德重新发现。

故事以后的情节就和一般的天才与伯乐没有太多两样了。天才有了钱,并且以为自己会有更多的钱,所以毫无节制地用度,伯乐遭遇全球重大经济危机的打击,无法为天才提供更多。塞拉菲娜却在为了自己的画展开幕,与守护天使做了隆重的相约,她定制了昂贵的婚纱,家里摆满银器,终于在受到打击后,因行为乖僻被送进精神病院,在那里聊度残生。伯乐在天才死后的第三年,让社会重又认识了塞拉菲娜留给世人的画作。

如果有人问我鲍昆老师是做什么的,我觉得就相当于当代的威廉伍德。呵呵。

剧透完毕。说几句闲话。

一,塞拉菲娜的画

塞拉菲娜这样描述自己作画的灵感:圣女大德兰说过,“执着于自己的作品,在锅子里也能找到上帝。”
塞拉菲娜的画多以水果,树木和花草取材,色彩斑斓,如同飞舞的昆虫,凝视的眼睛,有时候看起来甚至很可怕。电影里面出现的画作,绚丽多姿,龙飞凤舞,非常漂亮。嗯,我努力不往毛毛虫的方向去想。

塞拉菲娜被发现于一九一八年左右,那时的欧洲艺术也刚经历了由印象派画家和后期印象主义带来的革命,那是现代主义的起源,启迪了抽象主义和表现主义两大潮流。威廉伍德是那个时期的一个重要人物,著名的艺术评论家和收藏家,他发掘了塞拉菲娜,同时也是发掘亨利卢梭和资助毕加索的人。塞拉菲娜与亨利卢梭同被称为原始主义,但名气却小得多。我在看这个电影之前,从未听说过这个人。当我在网上找塞拉菲娜的画作时,也重温了无数其他画家的作品。这是一场美的大餐,让我如此地怀念那些曾经的博物馆时光。

Seraphine_Straus_Weintr

Gergorin

Seraphine

Seraphine

塞拉菲娜

Gergorin

seraphine

二,塞拉菲娜的摄影

郊外,树林,小河,无不体现着摄影师对大师的崇敬。自然风光,大片的野花,塞拉菲娜走下的山坡,小河上的石桥,室内的塞拉菲娜,都能够在莫奈,西斯莱,毕沙罗等人的作品中找到影子。看,下面的这几张画,是不是看过电影以后,会觉得似曾相识。

poppyfields

这是莫奈的阿让特依的罂粟花地,创作于1873年,现存于巴黎奥赛美术馆。画面上是莫奈的妻子和儿子在阿让特依的草地中散步。当塞拉菲娜从山坡上走下,摄影在视觉上营造出这幅画的效果。

112d941246a

莫奈在巴黎城外70公里的地方建造了一座花园,里面种满的睡莲。其中有一座日本式的小桥,这就是在莫奈的花园里面画的睡莲。纽约的MOMA还有两幅巨幅。这个画面在电影中出现于开始时,威廉伍德走过桥边的景象。

 ALFRED SISLEY

这是 ALFRED SISLEY在1873年的作品,现在藏于奥赛美术馆。威廉伍德从乡下开车去巴黎,塞拉菲娜从他车后经过,穿过这样一条小路。

painting

这是毕沙罗1876年的作品,收获。现在藏于巴黎奥赛美术馆。塞拉菲娜在田间。

monet

莫奈1868年的作品,塞纳河岸,现藏于芝加哥艺术中心。这是剧中塞拉菲娜在河边洗衣服的景象。

cezanne

保罗塞尚著名的静物苹果,1890年,现存于圣彼得堡。起初我只看到塞拉菲娜的苹果,以为她在模仿塞尚的作品,但看到一树一树的花朵,才明白她已然超越。

三,塞拉菲娜的表演

这样的女主角得奖,简直是不可避免的。Yolande Moreau,我看过天使爱美丽,却忘记了里面的疯女人,但肥胖的塞拉菲娜却让我永远铭记。如果仅仅是观赏表演,这两个小时的时间也是超值的。

塞拉菲娜

Seraphine

塞拉菲娜Yolande Moreau

四,上一个世纪

这个故事发生于整整一百年前,当我们回头去看过去的一百年时,一定会有很多感慨,仿佛二十世纪发生了比前面两千年更多的事情。我看这个电影的时候,止不住地思考这个事情。这二十一世纪转眼就过去了十分之一,后面的一百年,会发生什么事呢。

链接俩:

哥舒

Red Sox

标签:

塞拉菲娜 – 一个幸运一些的王彩铃

2010年2月10日 Red Sox 1 条评论

塞拉菲娜,也叫花落花开 – 这名字翻译的太张明李强了,刚看时总觉得是另外一部电影,比如台湾言情剧,或者想起高晓松的那时花开。

电影讲的是巴黎附近的小村庄的故事 – 那是差不多100年以前的法国,但是那些石块铺成的路,那些装满窗板的房子,那些教堂,和我见到的法国,简直是一模一样。看见那些石子小路和窄窄的街道,又想去欧洲了,去花上半天时间,喝好喝的咖啡,吃硬硬的法国面包。

那个时候,巴黎是世界艺术的中心。 – 从那里随便拎出来一个名字,在100年后都如雷贯耳。一九一几年的威廉伍德,已经开着小汽车跑来跑去,可以想象他们那些艺术家和收藏家们,在巴黎的花神咖啡馆高谈阔论,他们衣食无忧,追求的只是更高的艺术境界,就象30年代北京“太太的客厅”。而几十公里外的桑利斯,女人们还在河水里洗衣服,挎着篮子走来走去,篮子里终日放着雨伞,干粮,自己酿的酒,和偷来的牛羊的血水,她们和中世纪的人们,并没有两样。

萨贺芬就是这样一个女人。- 她已经人过中年,但是还独自一人。身材臃肿,手脚粗大。她往返于村里的大房子,餐厅和教堂,在那里打扫房间,为厨房打杂,给修女们洗衣服。在电影的前半个小时,我们只看到她在做着这些,赚着微薄的一点点钱。唯一让人觉得有点不同的,是她对自然界万物的奇妙感觉。她会俯下身抚摸路边的小花,她走很远的路到野外,坐在阳光绿草之间的树上,看着远方,呆上很久。

电影就这样铺垫了很久,偶尔穿插萨贺芬用牛羊的血,泥土,教堂的蜡油,白漆,制作那些颜料。但是一直看不到她怎样画画,直到看到了那一小木板的苹果。

终于威廉伍德发现了萨贺芬,他象发现了亨利卢梭时候那么兴奋,他买下了她所有的画,他鼓励她继续练习,他告诉她那些画是好的,不要听其他人的闲言碎语 – 因为“他们不懂”。

如果没有威廉伍德,萨贺芬还会这样坚持画画吗?我想会的,她是为了那些守护天使在画画。

她的眼睛看到的世界,一定和我们不一样,她能感觉到那些苹果在眨眼睛。她说她唯一的灵感来自教堂的玻璃。 – 那些中世纪教堂的玻璃图案五彩缤纷,和她的画放在一起比一比,确实很象。

除了面对自然界万物,萨贺芬唱歌的时候最开心。她在画画的时候唱歌,在和修女一起吃午餐时候唱歌,在教堂礼拜的时候唱歌 – 也许这三个时刻对她来说,其实没什么区别。

萨贺芬也不是完全不通人性。她会给房东太太的儿子看门,听他和女佣在里面ROOM。然后在房东太太进屋的瞬间,就把床单换好。房东太太的儿子坚持要留下那幅苹果,才让萨贺芬被威廉伍德发现。不知道他是真的觉得那些苹果很象,还是对她洗了自己的湿床单略表感谢。

电影暗示了威廉伍德的同性恋身份。在萨贺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他自己的年轻画家恋人病重去世,并没有能顾上她。而萨贺芬对威廉伍德的感情,是不是也有一点微妙呢?

萨贺芬最后疯掉了。也许对一个艺术家来说,这是一个最好的结局。她的灵感就是那些窗玻璃,守护天使,和会说话的花花草草,如果这一切都在她的画中用尽,如果她再也画不出来什么,她应该身在何处呢?

威廉伍德发现了很多朴素派作家,比如萨贺芬,比如亨利卢梭。萨贺芬没受过教育,从没学过画画,亨利卢梭从税务局退休以后才真正拿起画笔。但是威廉伍德并不喜欢“朴素派”这个名字。虽然字幕翻译的是朴素派,但我听着他说的法语,用着我的英语词根猜词大法 – 他明明说的是幼稚,无知(innocent),怪不得不喜欢。

当我流连在奥赛美术馆的时候,并不曾见到萨贺芬的一副作品,在网上查塞拉菲娜的名字,除了这部电影,也找不出什么她本人的画。如果不是这部电影,未必有多少人会知道他。

尽管如此,萨贺芬还是幸运的 – 至少和《立春》里面的王彩铃相比。王彩铃自视甚高,但是一生没有人爱,才华也没有人赏识 – 也许她本来就没有什么才华。萨贺芬一生的大部分时间,自视低微,从没有奢望得到什么。但是她认识了威廉伍德,得到了专家的肯定,而且过上了五六年的好日子。

她在电影的最后,搬着凳子坐在树下的时候,会想些什么?我猜她不会想到那十几间卧室的大房子,崭新的汽车,或者守护天使找不到她的画展。她只会记起守护天使让她拿起画笔,记起那些颜料,那些教堂的彩色玻璃,还有画画时候常的歌吧。

标签:

我所不知道的南斯拉夫

2010年2月1日 Nana 评论已被关闭

关于南斯拉夫的一切,想要记得,只能凭借一条,记性好。比如,罗布莱斯库,普里莫拉茨,谁知道它们代表什么意思。比如萨格勒布,库斯图里卡。那门外 语十分玄妙,仿佛外星人使用的语言。就像一次我路过冰岛时,到处看到那种很长的单词,里面看起来没有一个元音字母,无法断句,没有切分标记。南斯拉夫的那 些字也是这样,要把看起来毫无关系的一些字母连起来,并且,即使读出来还不能理解它的意思,那只有靠记忆力惊人了。我的记性实在是很不好,总是分不清南斯 拉夫和罗马尼亚。也许这两个国家里面有一个的首都是地拉那,参加中学生知识竞赛时,我回答过这个问题,但忘记了答案。这几天一直在想,我到底看过什么南斯 拉夫的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到底说的是什么故事?它说的是不是南斯拉夫?。如果不是,那么《地下》,就是我看的第一部南斯拉夫电影。

这个电影时长两小时四十五分。前面的一小时,我大概小睡了十五次,大睡了五次,而且每次大睡都结结实实到天亮才醒来。这下总算理解了为什么那么多人 看不完《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太惨了,我望着下面的进度条,才勉强完成了三分之一,心里的嘀咕如夏天午后的蝉鸣。后面俩小时可要怎么过呀,作业可要怎么 交呀,会长再威胁我他快饿死了让不让他去死呢,这叫一个发愁。第一天睡着前最后的影像,是浴室里女人的那朵花,摇啊摇啊摇,天哪,电影才开始了没有五分钟 我就睡着了。第二天,第三天,终于在星期六晚上,我看到一小时零七分钟的时候,猛地醒来。只有上帝和马高先生知道,那一刻发生了什么。

我终于在那个时候明白,这一切都是一个阴谋。电影迅速显得深刻起来。

南斯拉夫人真是个奇怪的人种,我在开始的一小时中的半梦半醒中总是在想这个问题。他们的快乐是真的那么茂盛,还是这帮人本来就是没心没肺?也许这一 切只是导演的安排,我糊涂了。无拘无束和天真烂漫从四面八方向屏幕涌来。不过,我没有被导演说服,一切进行的毫无道理,只是单纯的荒诞和笑不出来的搞,我 上网已久,对这些东西有抵触的本能。但我清醒以后,逐渐看到一些黑色幽默的血统长大成人。

从舞台上的娜塔莉被劫持,到骑着自行车发电照明,马高同志站在风中的诗朗诵,演员法兰斯之死,每个桥段都非常巧妙。小黑的儿子约凡的婚礼,是一场极 其精彩的戏。每一个人都有出色的表演,从主要演员,小黑,马高,娜塔莉三个人微妙的你来我往,到单纯的约凡与他辛酸的仙女一般的新娘,连猴子索尼都十分配 合。导演把这一段的逻辑安排的十分妥帖,丝丝入扣,洋葱被层层剥开。一段一节好似一颗一颗的明珠。

终于,一个巨大的秘密到了被张扬于世的时刻。其实,原本这一切本身并不复杂,假如一个秘密能够被保守二十年,一定是某些环节出了问题。当真相随着暗 夜的结束而逐步水落石出,各人表现出来的应对的态度也应该各不相同。这是我认为电影没有完全交代清楚,逻辑无法完全自洽的一点。

动物园管理员,他叫什么来着,从南斯拉夫到了柏林,在三十年的时间里,他都在做什么?整天喃喃自语了三十年,是说不过去的。钳工小黑,这三十年中一 直坚持游击战争?这也无法解释。马高和娜塔莉三十年被通缉而从未被捕,逍遥法外,并且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仍旧可以从事军火的买卖,这没有可能。约凡在这三 十年中从未找到过父亲,那么这个从未见过太阳的人,在太阳下如何活过三十年。噢,约凡和他的新娘一起死了,我忘了。可他们难道不是目睹着塞尔维亚和克罗地 亚人反目成仇的吗?两个民族的交战,最终导致了南斯拉夫作为一个共和国的消失,“曾经有一个国家,它叫南斯拉夫。。。”究竟是为什么?电影里从未交代。我 一个局外不关心政治不研究党史的工科生,有无数疑问没有答案。

也许不懂得该国历史的人没有看的资格,没有欣赏的权利。但这些事情交代起来并不困难,导演只是不愿意这样做。

也许,这样的电影就不是给工科生看的。不过,我仍然觉得这个电影不错,用我们国家流行的话来说,叫做填补了一项空白。南斯拉夫不再是我记忆中的真空地带了。而这个电影的拍法,也让我觉得新鲜。虽然贱为工科生,但终生怀抱的浪漫幻想,让我对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念念不忘。

那样一块绿草地,那样的一群在歌唱的人,他们没有隔阂,也没有惆怅,这也许就是天堂的模样。而天堂,只被孤独的海洋环绕着,只存在于不知名的远方。

PS:回头一看,胡掰也掰了这么多,不禁对自己佩服起来。
睡了那么多次,有的写就不错了,是吧。

链接俩:
方恨少
RedSox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