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档

2010年6月 的存档

喜宴五千年的性压抑者

2010年6月30日 哥舒夜带刀 5 条评论

恋爱5年之后,李安在29岁结婚,30岁的时候从纽约大学拿到了电影术硕士学位,之后就失业赋闲在家。太太林惠嘉彼时在美攻读生物学博士,一家人就 依靠她postdoc的微薄工资过活。李安家务做得好,烧得一手好菜,很贤惠。傍晚做完晚饭后,他就和两个儿子一起兴奋地等待“英勇的猎人妈妈带着猎物回 家”。这段时间他看了很多电影相关的东西,做了积累。90年36岁的李安凭借剧本《推手》获得了台湾政府优秀作品奖,92年他独立执导的《推手》上映,并 问鼎金马奖,93年拍了《喜宴》,获得柏林影展金熊奖,并获得金球奖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94年拍了《饮食男女》,这是我最喜欢他的一部作品。

在家赋闲的七年里,他真的没有放弃过理想,憧憬着一飞冲天吗?现在恐怕很难知道真实答案了。那么换个角度来揣摩,如果那年《推手》剧本没获奖,他现 在是不是还在家烧饭。我认为那七年,他应该是有了一直在家烧饭的准备。一个人到了36、7岁,就算没有灰心,本着对未来负责的态度,也要面对现实才是,电 影研究,创作剧本,很可能沦为业余爱好的一部分了。但是林惠嘉这样的太太真的是难得一见的。李安曾经熬不住了,打算找份工作,被太太发现后阻止,他才能继 续做电影梦。李安获得金熊奖的时候,打电话给太太报喜,“我的《喜宴》拿了金熊。”“哦。”李太半夜接电话昏昏沉沉,“大陆的《香魂女》也拿了一个金 熊。”“哦,没有别的国家参赛了吗?”她连柏林影展都不了解,这女人真的了不起。

可是,如果90年《推手》没有获奖呢?人生无法假设也无法重来,就算是假设,以李安的才华也完全有可能最终还是凭借某个机会冲出闸。李安有不事张扬 的力量,儒雅谦和,胸怀沟壑。他早期的电影作品就做了一件事,好莱坞模式装进中国故事,这两个要素他都具备,打小就有深厚的中国文化熏陶,成年之后在家看 了七年好莱坞电影。这事儿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可不容易,在好莱坞混的华人导演不止李安一个,他能得到这番成就绝非偶然。吴宇森也混过,结果一部片子拍砸了 就没戏唱了,繆赛人老公王颖又有几个人知道?可见中西融合不是说说那么简单的。我不喜欢《卧虎藏龙》,维亚吊得太难看,剧情什么的也很瞎,奥斯卡获奖之后 我很是郁闷了一会,后来才想明白这是拍给老外看的,老外看《卧虎藏龙》,正好跟李小龙、张彻接上,所以《卧虎藏龙》其实是侧重好莱坞的。《饮食男女》则非 常中国传统,家庭关系剖析见骨见肉,这种片子也就台湾导演能拍出来,因为大陆的中国传统文化早已荡然无存,香港又没有这种生活氛围,《天水围的日与夜》已 是极致。

李安的电影里有一件事情我一直感到疑惑,女人。一般来说爱情是文艺作品的永恒主题,但是李安的永恒主题是女人,男人实际上都是配角,如果不得不拍男 人,简单,那就给搞成同性恋好了。《饮食男女》的老头养了三个闺女,实在令人发指,杨贵媚、张艾嘉、吴倩莲、归亚蕾、王渝文,他居然搞了这么多女人来拍! 也许以后我会搞清楚,不过至少现在我还想不明白,他为什么偏重女性。

如果后撤一步看《喜宴》,把这部片子里面的角色换成老美,很容易发现其实就是部暑期档温馨轻松的家庭喜剧片,同志男一个玩笑似的婚礼引发了连锁反 应,最后温情收场,这就是好莱坞的套子。李安凭借着不凡的功力,把中国人成功的塞进这个套子里了,故事编的虽然不是滴水不漏,于情理上大致也说得通。电影 大师的功力在什么地方?那就是抛开故事,里面的人物绝对都是真实的,有生命的,这是根本,只要人物站得住了,放进荒谬的故事也会好看,放进《喜宴》这样唬 烂的故事里也能托起来。《喜宴》里面的人物都经得起推敲的,包括上海女画家这个角色的背景都全须全尾的,专门让她往上海家里打了个电话,寥寥几句却说了很 多事。

整部电影都是嘻嘻哈哈的风格,不咸不淡的,如果不埋了个包袱,这电影就不值钱了。包袱埋在郎雄身上,抖得时机也恰到好处,但是没抖响,有点温吞。也 就是从那一刻开始,我才发现这电影的主角不是赵文暄,是郎雄。故事的视角来自于老爷子,苦乐悲欣的结尾是老爷子的人生注脚。

这就看出李安思想里中国传统的深厚来了。随着时代变迁所产生的家庭矛盾,或者因文化差异所产生的矛盾,是历朝历代到哪都有的,70的看不上80 的,80的看不上90的,然后90的瞧不起80的,80的瞧不起70的……所有的矛盾存在着,人们还是在一起生活着,这就说明矛盾本身自有其生存之 道。(这道理很深,小弟表达能力有限,此处省去5万字)郎雄所面临的家庭矛盾简直让人无法容忍,但是最后还是圆满了,而且谁也没做出什么牺牲啊让步啊,更 没有什么斗争、争取……这才是生活里的一家人,一家人的生活。所以在好莱坞套子里面的这个故事非常中国,老头子包袱抖开的那一瞬间,千滋百味涌上心头啊。

李安的电影还有个特点,爱情全是真的。在这个后现代主义、解构泛滥的年代,他的爱情观就是这么单纯的傲世独立,一尘不染。《喜宴》里赵文瑄的同志恋 情都那么纯真,踏踏实实不虚饰,这是李安的老派,也是我最欣赏他的地方。也许城市生活中有许多沉渣泛起的感情,但是也有坚守的伴侣。我也执着于这样的观 点,这世界被迅速发展的物质淹没而迷茫的只是一小部分人,老套的、老土的、老派的、陈旧的情感依然是永恒的。

那个时候李安有点春风得意,美不滋儿的在电影里露一小脸,发发感慨,很可爱。李安的家庭观,爱情观,他的传统观念电影可能会越来越少,不过也可能会 在某个时代,中国会再出现这样一个导演,说说中国人的故事。

标签:

野草莓

2010年6月27日 Red Sox 3 条评论

一 野草莓

为什么叫野草莓?人生记忆的片段?

野草莓自生自灭,熟透了就自己撒落在树林中,味道是不是很不好?

在最后的那个梦里,萨拉说野草莓没有了。人生的痛苦回忆也没有了。

一个人的一生里,不知道有多少次会追忆年轻时候的往事。所以如果还年轻的时候,一定要多做些事情,老了以后可以多些东西回忆。

二 公路片

这是最早的欧洲公路片,瑞典的车都是靠左开的,司机也坐在左边。那车可真不小,那对落难夫妻坐到中间那排的时候,吓了一跳,明明是双排扣的,怎么一下变成三排扣了。看过全面回忆没有,里面那个美女有三个乳房。

伊萨克第二天要去领诺贝尔奖,或者是金爵奖,反正是对他一生贡献的肯定。清晨被噩梦惊醒,决定弃飞机而开车。沿途旧地重游了很多地方,回顾反思了他的一生。

《回顾与反思》,是一本好的历史资料,建议老小右派们阅读。不是姚文元那本,是讲21年前的,翻墙才能搜到。

三 第一个梦

第一个梦里,伊萨克看到了没有脸的人,没有车夫的马车,掉下来的棺材,还有没有表针的钟表。

表针没有了,时间也就停止了,人也就死了。伊萨克看到了死亡的来临,然后才开始回忆。

伊萨克母亲也有一块表,上面也没有表针,她想送给西伯利的儿子。西伯利应该是伊萨克的弟弟,很早就死了,他的儿子后来被萨拉照顾。

死亡是英格玛伯格曼一直探讨的主题。电影里几乎每一个人都提到了人的衰老和死亡。

四 第二个梦

伊萨克带着玛丽安上路,玛丽安是儿媳妇,她要回到丈夫的身边。伊萨克带她去了自己儿时住过的度假屋。在那里,他半梦半醒中,看到了年轻时候的萨拉 – 他的表妹,曾经深爱的人。

萨拉已经和伊萨克订婚,但是那个花花公子堂兄又来骚扰他。在梦里,萨拉对伊萨克推崇备至,满怀深情,对那个堂兄充满厌恶。但是,她怎么最后嫁给堂兄了呢?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

伊萨克并没有看到萨拉捡草莓那一幕,午餐的时候他也不在,他在岛那边钓鱼呢。那些回忆,是他听别人的叙述在加上合理的想象混合起来的。所以在回忆中,萨拉被迫嫁给堂兄的,对伊萨克满怀歉意。

伊萨克一大家,十个兄弟姐妹,有好多漂亮姑娘啊,近亲结婚真好。

五 两个萨拉

伊萨克醒来,见到了年轻的萨拉。这个萨拉和伊萨克的表妹一样,身边有两个追求者,她在两个人中间摇摆不定。那其中的一个也象伊萨克一样,严肃,理性,爱思考有价值的东西,比如上帝。他在爱情中是个失败者,也和伊萨克一样。

年轻萨拉的三角恋就是当年的化身,两个小公鸡不停的争论,一言不合就拳脚相加,这才是当年的真实状态吧。

电影的最后,萨拉对伊萨克说,我真正的爱人是你,今天,明天,永远。这是伊萨克一生最渴望听到的。我都替他觉得甜蜜。

六 老母亲,父亲,儿子

玛丽安见到了伊萨克的母亲,一个冷酷,没有亲情的人,和伊萨克一样。她明白了为什么自己的丈夫也是那样的自私,不近人情,那是家庭里一脉相承的传统。

这是电影最重要的主题。伊萨克对母亲反常的充满温暖,他渴望亲情,但是从小就得不到,于是他成长成这样一个冷酷无情的人。他的儿子在同样冷酷的家庭里,延续了父亲的无情。他不愿意继续这样的传承,所以不愿意有自己的孩子。

英格玛伯格曼的父母,也是这样冷酷无情的人。他拍了野草莓,希望和父母和解。但是最终他也不能改变他们。

七 三个妻子

伊萨克的妻子有了外遇,他们的婚姻不幸福。在老母亲和儿子的眼中,那是可拍的婚姻,带来太多的不幸。

路上遇到的那对夫妻,丈夫无端的对妻子指责,嘲笑,妻子动毋就拳脚相向。他们的状态,就象伊萨克和妻子当年一样。

玛丽安同情那个妻子,因为她自己正开始着婚姻的不幸。她担心,自己的将来会和他们一样。

八 第三个梦

伊萨克在车上昏睡中,见到表妹拿着镜子,要他正视自己的衰老,快要死亡这个现实。他偷窥到表妹和花花公子的婚姻生活,好象还很甜蜜。

他梦到了考试,自己什么也不会。考官告诉他,医生的第一责任,是请求原谅。- 他希望父母,表妹,妻子,儿女,都能够原谅他。

他亲眼看到了妻子和别人私通,那是1917年5月1日,听到妻子描述那个无情的自己:哪怕知道了自己妻子的私情,也会无动于衷。其实,这也是伊萨克的记忆加上想象。妻子的私情和说的话,他不会看到,他亲自经历的,只是自己和妻子说过的话:没有什么可原谅的。

这一切的不幸,表妹的,妻子的,自己的,都是谁造成的呢?

九 其它

那个老保姆其实就是伊萨克的服务员加同居女友,和张玉凤一样。

萨拉他们给车里的伊萨克送上鲜花,为他歌唱。歌声尽处伊萨克低头沉思,车外阳光突然不见,背景一片黑暗,只剩下聚光灯下伊萨克一个人的脸 — 典型的舞台风格。

玛丽安的孩子在续集里生下来了,伊萨克的儿子说,没有她我无法生活。。随他便。还没看明白的,如果等不及续集,先回去再看一百遍。

演玛丽安的演员叫英格丽图林,拍过英格玛伯格曼的十部电影,真是个大美女。他们俩睡没睡过不敢说,不过瑞典人的名字选择少,他们俩的合起来就是一个更大的大美女,我的最爱:英格丽褒曼。

十 最后的梦

这个电影让我想起了小津安二郎的东京物语。相比于伯格曼其它的电影比如第七封印,野草莓并不激烈的提出了这些家庭婚姻的问题。它也没有为这些问题找出答案,只是最后给了一个大团圆的结局。

在电影的最后,萨拉临别的时候告诉伊萨克她真正爱的是他。老保姆虽然不愿意直呼伊萨克的名字,但是愿意开着进出她卧室的门。儿子和玛丽安和好了,因为他们互相深爱,“没有她我无法生活”。伊萨克也不准备要儿子还债了。

大团圆之后,一切就都会改变吗?儿子还在嘴硬,说欠的钱,一分也不会少的。他的自私,理性,无情,就会从此不同了吗?

伊萨克在玛丽安的临别拥抱中,幸福的睡去。他说喜欢玛丽安,是怎样的喜欢呢,是象伯格曼那样的喜欢吗?

在梦中,阳光明媚芳草鲜美,萨拉牵着他的手,带他到他的父母那里,所有的野草莓都没有了。父母在安静的钓鱼,微笑着向他挥手。多么安详的景象,多么幸福的家庭。

这是他最后的梦吗?

标签:

霸王别姬,活着,及其它

2010年6月27日 Red Sox 4 条评论

4月1日已经过去了,那天是张国荣自杀的日子。作为曾经的张国荣的大粉丝,对他的死一直有些麻木。记得那天听说他自杀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是,前年开车9个小时去看张国荣演唱会迟到了一个小时,那一个小时的演出,以后再没机会补上了。

因为这个日子,有些关于霸王别姬的讨论,看了以后有点感想,写在这权当充数,先算个作业吧。

霸王别姬是很好的电影,在这个好电影里,陈凯歌的作用是决定性的。李碧华的原著没有看过,但是看李碧华作品改编的其它电影,青蛇,诱僧,秦俑,胭脂扣,可以想象她的小说的奇思巧妙之处,但是也能看出它们的格局就那么大。这么一个小说做底子,可以拍出一部滚滚红尘,可以拍出一部活着,但是也可能拍出一部天地英雄。我也从来不觉得演员的表演会对电影有决定性的作用。套用NBA的用语,只凭着好演员的表演可以拍出一部good movie,但是不可能拍出一部great movie,movie要想great还得靠导演。

方恨少对陈凯歌全是偏见(为什么每次打出来都是方很少?),他并不是只蒙了一部霸王别姬。以前看过他的大部分电影,最近看了黄土地,然后明白了在八十年代,在红高粱拿到金熊奖以前,为什么陈凯歌在中国电影界有那么高的地位。那时候他刚从学校毕业,所以电影拍的有点“拿着”,有点做作,有点装B。但是还是可以看出来陈凯歌对电影这个艺术形式的深刻理解,是和他同时代的人比不上的。田壮壮比不上,张艺谋也比不上。黄土地原来的剧本叫《深谷回声》,一个革命战争故事,去google一下就知道陈凯歌是怎么化腐朽为神奇的了。

龙二觉得活着比霸王别姬好,我倒是觉得活着是多亏了这么一个great的小说。张艺谋电影的视觉表现力全中国第一,但是他自己编不出好本子,当年他那些好电影全靠他每个月买好几十本文学杂志看来的剧本。活着,伏羲伏羲,萬家訴訟,都让他抢了先。看过余华的原著的人,会觉得张艺谋把小说里强大的冲击力拍成了一杯白开水,反正我当初就是这么一个感觉,不是觉得不好,但是因为原著的底子,有点失望。当然这也许不怪张艺谋,他给改成那样都被禁了。

不是我你到底是谁老师也看了韩国电影了。去年有段时间无聊,狠命的看了些韩国片子,都是号称过去十年韩国电影高峰中的精品,杀人回忆,金基德那些,还有就是这个老男孩。看完以后,怎么说呢,觉得都能看,比中国近十年那些大片要强多了,但是总觉得差这么点意思。就好象韩国美女们,虽然都那么漂亮,但是知道都不是原装的,所以看着没那么爽。

其实这礼拜是想向大导演塞吉·里昂致敬的。塞吉·里昂是谁?就是拍美国往事的那个,他从前的职业是在意大利给美国人拍西部片,用现在的话就是外包。如果你最近几十年的电影看的比较多的话,再看这些意大利外包片会觉得很的地方都似曾相识,没错,那些电影都是抄他的。

西部往事,黄金三镖客,黄昏三镖客,荒野大镖客,这四个是一个套餐,因为还有四个小时就要启程给王佩送IPad去,只好暂时不写,待到了那风沙雪月之地再补交作业,会长原谅则个。

标签:

美丽的村庄,美丽的火焰

2010年6月27日 Red Sox 评论已被关闭

锦绣山河一把火,这是谁翻译的名字,愚蠢透了。电影名字直译成英文是Pretty Village, Pretty Flame,再直译成中文,是“美丽的村庄,美丽的火焰”。

又是一部反映前南斯拉夫解体后战争的片子,和《地下》有些不同。《地下》讲的是60年历史长河中,战争对南斯拉夫各民族人民的影响,这部《美丽村庄》主要讲的是波黑战争。二战以后仗打的不多,波黑战争是在欧洲最大最惨烈的一次。打仗的双方,塞尔维亚和穆斯林,在同一个地方共同生活了50多年,说的语言都完全相同,为了争地盘就可以打成这样。相熟的亲戚,最好的朋友,因为是不同的民族,被卷入战争,站在了不同的阵营,就会举起枪互相杀戮。反思战争的电影很多,我们看到最多的大概是美国拍的越战片。但是美国拍不出巴尔干半岛的战争,就算拍出来,政治立场也会和《美丽村庄》相反。在国际主流观点中,塞尔维亚族在波黑战争中是邪恶的一方,他们拒绝联合国的调解,对穆斯林进行种族屠杀,被联合国军队大规模轰炸,还捎带炸了中国领事馆。在电影里,塞族游击队的队员们才是活生生的人,是电影的主角,那些穆斯林们,只不过是在隧道外面叫嚣的一群敌人而已。

看过这个电影,就更能理解为什么一个人可以从讨厌战争,躲避战争,到被动的卷入战争,到最后对敌人产生巨大的仇恨。电影的主角米兰,从小和穆斯林小胖是最好的朋友。战争开始的时候,米兰的母亲被杀,他自己也被动的加入了游击队。直到那时候,他也并没有太多为母亲报仇的想法,他更愿意的还是躲起来,逃避这个战争的存在。一切在他们的小分队被他领进那个隧道开始,不同了。小分队被敌人堵在隧道里,没有救援也没有水,外面的穆斯林们,包括好朋友小胖,杀死他的战友,把他的小学女教师赶进来做人肉炸弹,用语言羞辱,刺激他们,播放那些前南斯拉夫的歌曲,让他们精神崩溃而自杀。经历了这一切的米兰被救到医院,看着又一个战友在病床上死去,在那时候他心中的仇恨,已经足以让他拿着一把小小的餐叉,爬到隔壁病房,去杀死一个素不相识的穆斯林军人。

战争是由敌视和仇恨带来的,而战争本身,又带来更多的敌视和仇恨。

电影本身最大的特点是不断的闪回。米兰和幸存的战友们在医院里回忆隧道里的日子,在隧道的时候故事,又会以每个人为起点闪回到他战争之前的经历。闪回的次数多而复杂,但是看电影的时候并不会觉得乱。随着电影的发展,我们也更多的了解小分队每个人的背景,知道他们是怎样进入到这个战争来的。最重要的一次闪回,是在电影的最后,电影回到米兰和小胖小时候,最终进入到那个废弃的隧道,看到的是层层堆积的带着血的尸体。这个闪回在最后揭开了谜底,也对应了米兰后来在隧道经历的那场战争。

看过这个电影的人都会在想,为什么说着同一种语言,从小一起长大,共同生活了几十年的人,会端起枪互相射击。其实,这样的事情在历史上还少吗?1949年10月1日,全国人民欢欣鼓舞,庆祝新中国诞生的时候,有没有人想过,并没有什么新中国,中国还是那个中国,只不过是一群中国人,打败了和他们同民族,说着同样语言,有着同样文化传承的另外一群中国人,如此而已。

标签:

本命年,出租车司机,及其它

2010年6月27日 Red Sox 评论已被关闭

最近看了三个电影,《本命年》,《出租车司机》,《八部半》。有的是布置作业看的,有的是不小心看的。其实每部电影都值得花上几个钟头写一写,不过还是搁着一块写写吧,省得到最后一个也没写出来。想到啥就说啥。

《本命年》

这电影印象最深的是程琳。上次看《本命年》大概是20年以前了,但是她在电影里唱的那些歌,到现在都还记得。程琳比王菲大不了两岁,如果她晚红两年,也许到现在也还有王菲那样的地位。她的声音一点不比王菲差,而且有特点,一听就能认出来。可惜就这么了无痕迹了。拍本命年的时候她一定不会想到,那就是她最后最后的辉煌了。程琳是因为侯德健的支持才达到了那个高度,后来也是因为侯德健被封杀,也许她不应该抱怨什么。看了侯德健的《祸头子正传》,才知道他们两个在89年是在怎么样的情况下分手,从此再未见面的。程琳因为侯德健用奔驰车替他爸爸买房子而大发雷霆,逼得侯德健把送出去的车又要回来,这样的事,由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新女性做出来,一点也不稀奇。

电影通篇都在讲李慧泉的性压抑。李慧泉的悲剧结局,也许和他生长的环境有关,也许和他自己的性格有关,但是电影没有深究这个。他到死都是个连手淫没做过的处男。他可以分分钟内把对面的人打趴下,可以帮方叉子打架坐了三年牢,但是除此之外,他就是七八十年代的老师们希望教育出来的好学生。看着毛片旁边女的脱光了衣服叫他大哥,他只敢把被单掀起来看一眼,然后义正言辞的说“别来这套”。程琳只轻轻摇头说了声“不”,他就会默默的走开。程琳到最后他死,也从来不知道他对自己有多喜欢,这是最可悲的。如果李慧泉是方叉子,或者李慧泉是梁天,他都会生活的自在的多。可是在李慧泉的世界里,最好的朋友不知踪影,最爱的人一边随便和别人上床,一边对他说不,他已经没有任何出路了。如果不是被捅死,他自己也无路可去。

姜文的表演是电影成功的一半。不过他演的好的电影太多了。

《出租车司机》

和《本命年》确实是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罗伯特德尼罗,也是因为在自己的世界里找不到出路,而选择了极端的暴力来解决所有的问题。他无法成功的爱情,也同样是被埋葬的最后一条出路。他也有着和李慧泉相似但是又完全不同的背景:越战归来的退伍兵,没有读过什么书,对纽约这个肮脏的城市充满了憎恨。

整个电影看完,给我一种很流畅的感觉,也不知道这感觉是怎么来的。很喜欢罗伯特德尼罗说的那些台词,you talking to me?一个没读过什么书的人,可以在三分钟内把选举团的秘书说的心动,我都替那小姑娘佩服他。可惜头一次约人家看电影竟然就是”瑞典性教育指南”。可见看电影太少的坏处。想起上高中一个还挺熟的同学告诉我,他从来没有自己买电影票看过电影,我当时气得想一脚把他从自行车上踢下去。

《出租车司机》其实拍的没有《本命年》那么朴素,马丁斯科西斯,大导演的成名作,花样还是不少的。比如电影里消防水龙头坏了好几个,水哗哗的喷出来,正好都替罗伯特德尼罗来洗刷纽约那些肮脏的东西。到最后他自己用枪来洗刷了。

看了些别人的影评,又看了一遍,收获也不小。说几个镜头:

taxi-driver2

选举候选人是个多么虚伪的人。看导演安排了个什么地方让他举起双手。

taxi-driver3

在电影院不欢而散以后,给秘书姑娘打电话。到最后镜头转到空旷的过道,罗伯特从镜头消失。寂寞无助的感觉。

taxi-driver1

和秘书姑娘喝咖啡,两人谈的投机,人家女生都在说“如果我不这么想我就不会来这里了”。但是两个人之间,被一道窗框和一个餐巾纸盒子形成的分界线,完全的分开。他们是完全不同的人。

《八又二分之一》

大师的作品,十几年前,那位老电影艺术家在哈佛向我推荐的第一部电影。他说,只看商业片就一辈子只能看商业片。现在,十几年以后,终于把这电影看了。多亏当初没有一听到片名就去找来看,否则,只能沮丧一番,然后继续去看商业片。

这电影值得花上一天的时间,看上三遍,写一万字的影评。一个导演的现实,回忆,梦境,幻想,融为一体,一个电影中的电影,一个导演拍的导演,看上去很复杂,不是吗?

但是其实就算不那么仔细看,也能看的明白,它就是讲一个导演拍不出电影来,而苦恼,胡思乱想的故事。它没有《太阳照常升起》那样故弄玄虚。

看完这个片子,我在想,为什么和《本命年》那样,朴素写实的好电影相比,《八又二分之一》这样的电影,会更容易被人提起呢?

其实并不在于这两类电影那一类更好。只是我们在学习前人的电影的时候,希望更多的能看到变化。《本命年》这样的好电影,十部里面拿出一部讲一讲就可以了,《八又二分之一》这样的,每一部都和其它的不同。而且,给电影史带来变革的,更多的是《八又二分之一》这样的电影。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