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档

作者存档

美丽的村庄,美丽的火焰

2010年6月27日 Red Sox 评论已被关闭

锦绣山河一把火,这是谁翻译的名字,愚蠢透了。电影名字直译成英文是Pretty Village, Pretty Flame,再直译成中文,是“美丽的村庄,美丽的火焰”。

又是一部反映前南斯拉夫解体后战争的片子,和《地下》有些不同。《地下》讲的是60年历史长河中,战争对南斯拉夫各民族人民的影响,这部《美丽村庄》主要讲的是波黑战争。二战以后仗打的不多,波黑战争是在欧洲最大最惨烈的一次。打仗的双方,塞尔维亚和穆斯林,在同一个地方共同生活了50多年,说的语言都完全相同,为了争地盘就可以打成这样。相熟的亲戚,最好的朋友,因为是不同的民族,被卷入战争,站在了不同的阵营,就会举起枪互相杀戮。反思战争的电影很多,我们看到最多的大概是美国拍的越战片。但是美国拍不出巴尔干半岛的战争,就算拍出来,政治立场也会和《美丽村庄》相反。在国际主流观点中,塞尔维亚族在波黑战争中是邪恶的一方,他们拒绝联合国的调解,对穆斯林进行种族屠杀,被联合国军队大规模轰炸,还捎带炸了中国领事馆。在电影里,塞族游击队的队员们才是活生生的人,是电影的主角,那些穆斯林们,只不过是在隧道外面叫嚣的一群敌人而已。

看过这个电影,就更能理解为什么一个人可以从讨厌战争,躲避战争,到被动的卷入战争,到最后对敌人产生巨大的仇恨。电影的主角米兰,从小和穆斯林小胖是最好的朋友。战争开始的时候,米兰的母亲被杀,他自己也被动的加入了游击队。直到那时候,他也并没有太多为母亲报仇的想法,他更愿意的还是躲起来,逃避这个战争的存在。一切在他们的小分队被他领进那个隧道开始,不同了。小分队被敌人堵在隧道里,没有救援也没有水,外面的穆斯林们,包括好朋友小胖,杀死他的战友,把他的小学女教师赶进来做人肉炸弹,用语言羞辱,刺激他们,播放那些前南斯拉夫的歌曲,让他们精神崩溃而自杀。经历了这一切的米兰被救到医院,看着又一个战友在病床上死去,在那时候他心中的仇恨,已经足以让他拿着一把小小的餐叉,爬到隔壁病房,去杀死一个素不相识的穆斯林军人。

战争是由敌视和仇恨带来的,而战争本身,又带来更多的敌视和仇恨。

电影本身最大的特点是不断的闪回。米兰和幸存的战友们在医院里回忆隧道里的日子,在隧道的时候故事,又会以每个人为起点闪回到他战争之前的经历。闪回的次数多而复杂,但是看电影的时候并不会觉得乱。随着电影的发展,我们也更多的了解小分队每个人的背景,知道他们是怎样进入到这个战争来的。最重要的一次闪回,是在电影的最后,电影回到米兰和小胖小时候,最终进入到那个废弃的隧道,看到的是层层堆积的带着血的尸体。这个闪回在最后揭开了谜底,也对应了米兰后来在隧道经历的那场战争。

看过这个电影的人都会在想,为什么说着同一种语言,从小一起长大,共同生活了几十年的人,会端起枪互相射击。其实,这样的事情在历史上还少吗?1949年10月1日,全国人民欢欣鼓舞,庆祝新中国诞生的时候,有没有人想过,并没有什么新中国,中国还是那个中国,只不过是一群中国人,打败了和他们同民族,说着同样语言,有着同样文化传承的另外一群中国人,如此而已。

标签:

本命年,出租车司机,及其它

2010年6月27日 Red Sox 评论已被关闭

最近看了三个电影,《本命年》,《出租车司机》,《八部半》。有的是布置作业看的,有的是不小心看的。其实每部电影都值得花上几个钟头写一写,不过还是搁着一块写写吧,省得到最后一个也没写出来。想到啥就说啥。

《本命年》

这电影印象最深的是程琳。上次看《本命年》大概是20年以前了,但是她在电影里唱的那些歌,到现在都还记得。程琳比王菲大不了两岁,如果她晚红两年,也许到现在也还有王菲那样的地位。她的声音一点不比王菲差,而且有特点,一听就能认出来。可惜就这么了无痕迹了。拍本命年的时候她一定不会想到,那就是她最后最后的辉煌了。程琳是因为侯德健的支持才达到了那个高度,后来也是因为侯德健被封杀,也许她不应该抱怨什么。看了侯德健的《祸头子正传》,才知道他们两个在89年是在怎么样的情况下分手,从此再未见面的。程琳因为侯德健用奔驰车替他爸爸买房子而大发雷霆,逼得侯德健把送出去的车又要回来,这样的事,由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新女性做出来,一点也不稀奇。

电影通篇都在讲李慧泉的性压抑。李慧泉的悲剧结局,也许和他生长的环境有关,也许和他自己的性格有关,但是电影没有深究这个。他到死都是个连手淫没做过的处男。他可以分分钟内把对面的人打趴下,可以帮方叉子打架坐了三年牢,但是除此之外,他就是七八十年代的老师们希望教育出来的好学生。看着毛片旁边女的脱光了衣服叫他大哥,他只敢把被单掀起来看一眼,然后义正言辞的说“别来这套”。程琳只轻轻摇头说了声“不”,他就会默默的走开。程琳到最后他死,也从来不知道他对自己有多喜欢,这是最可悲的。如果李慧泉是方叉子,或者李慧泉是梁天,他都会生活的自在的多。可是在李慧泉的世界里,最好的朋友不知踪影,最爱的人一边随便和别人上床,一边对他说不,他已经没有任何出路了。如果不是被捅死,他自己也无路可去。

姜文的表演是电影成功的一半。不过他演的好的电影太多了。

《出租车司机》

和《本命年》确实是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罗伯特德尼罗,也是因为在自己的世界里找不到出路,而选择了极端的暴力来解决所有的问题。他无法成功的爱情,也同样是被埋葬的最后一条出路。他也有着和李慧泉相似但是又完全不同的背景:越战归来的退伍兵,没有读过什么书,对纽约这个肮脏的城市充满了憎恨。

整个电影看完,给我一种很流畅的感觉,也不知道这感觉是怎么来的。很喜欢罗伯特德尼罗说的那些台词,you talking to me?一个没读过什么书的人,可以在三分钟内把选举团的秘书说的心动,我都替那小姑娘佩服他。可惜头一次约人家看电影竟然就是”瑞典性教育指南”。可见看电影太少的坏处。想起上高中一个还挺熟的同学告诉我,他从来没有自己买电影票看过电影,我当时气得想一脚把他从自行车上踢下去。

《出租车司机》其实拍的没有《本命年》那么朴素,马丁斯科西斯,大导演的成名作,花样还是不少的。比如电影里消防水龙头坏了好几个,水哗哗的喷出来,正好都替罗伯特德尼罗来洗刷纽约那些肮脏的东西。到最后他自己用枪来洗刷了。

看了些别人的影评,又看了一遍,收获也不小。说几个镜头:

taxi-driver2

选举候选人是个多么虚伪的人。看导演安排了个什么地方让他举起双手。

taxi-driver3

在电影院不欢而散以后,给秘书姑娘打电话。到最后镜头转到空旷的过道,罗伯特从镜头消失。寂寞无助的感觉。

taxi-driver1

和秘书姑娘喝咖啡,两人谈的投机,人家女生都在说“如果我不这么想我就不会来这里了”。但是两个人之间,被一道窗框和一个餐巾纸盒子形成的分界线,完全的分开。他们是完全不同的人。

《八又二分之一》

大师的作品,十几年前,那位老电影艺术家在哈佛向我推荐的第一部电影。他说,只看商业片就一辈子只能看商业片。现在,十几年以后,终于把这电影看了。多亏当初没有一听到片名就去找来看,否则,只能沮丧一番,然后继续去看商业片。

这电影值得花上一天的时间,看上三遍,写一万字的影评。一个导演的现实,回忆,梦境,幻想,融为一体,一个电影中的电影,一个导演拍的导演,看上去很复杂,不是吗?

但是其实就算不那么仔细看,也能看的明白,它就是讲一个导演拍不出电影来,而苦恼,胡思乱想的故事。它没有《太阳照常升起》那样故弄玄虚。

看完这个片子,我在想,为什么和《本命年》那样,朴素写实的好电影相比,《八又二分之一》这样的电影,会更容易被人提起呢?

其实并不在于这两类电影那一类更好。只是我们在学习前人的电影的时候,希望更多的能看到变化。《本命年》这样的好电影,十部里面拿出一部讲一讲就可以了,《八又二分之一》这样的,每一部都和其它的不同。而且,给电影史带来变革的,更多的是《八又二分之一》这样的电影。

标签:

太阳照常升起

2010年6月27日 Red Sox 评论已被关闭

一直觉得应该写一写这个电影,不是因为它有多好,而是因为这样的电影,在中国还从来没有人拍出来过。《太阳照常升起》是2007年上映的,到现在快三年了,也没什么人提起它了。但是十年,二十年以后,当我们回顾中国电影的时候,一定还会再提到这部片子。姜文这个在第五代第六代之间成长起来的“业余”导演,真的是个非常NB的人物。现在第五代导演已经全军覆没,第六代也没成什么气候,如果说中国未来几年还有谁能拍出NB电影,只有看姜文的了。

大部分人看完这电影以后就是一脑袋糊涂糨子,好象什么都没看明白,稀里糊涂就看完了。这一点也不奇怪,这部看上去拍得精致漂亮的电影其实相当的晦涩难懂,没有多少人能看明白,要想全部说清楚,那就只有姜文自己了。但是,你不懂,并不能说你没看见。周韵在电影开始和结尾重复喊的阿廖沙那句,有多少人能注意到,其实是不同的:

在第一部分,周韵发疯的那段:

阿廖沙,别害怕,火车在上面停下啦,天一亮他就笑了!

在最后一部分,周韵在火车上生下孩子那段:

阿廖沙,别害怕,火车在上面停下啦,他一笑天就亮了!

为什么一个是天亮以后他就笑了,另一个是他笑了以后天才亮?想一想第一部分的时间(1976年)和最后一部分的时间(1958年),再想一想那个照常升起的太阳,其实这是电影最重要的政治隐喻。

回过头来先说说电影的故事。如果不深究,它的故事部分还是不复杂的。周韵年轻的时候遇到姜文,被姜文花言巧语骗到手以后又给抛弃了。周韵生下姜文的孩子,来到姜文的家乡,把孩子养大,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再见到他。孩子长大成了房祖名,当上了小队长,周韵发疯然后失踪了。姜文带着老婆回家乡下放,正好到了房祖名的小队,他整天带着队里的孩子打野鸡玩,顾不上回家,结果小队长和他的老婆搞上了。姜文说他老婆的肚子象天鹅绒,但是小队长不知道天鹅绒是什么样子的。姜文上北京去找天鹅绒,本来是想让小队长死个明白,但是后来想明白了,不再怪小队长和老婆了。没想到姜文回来之后,小队长拿出了他自己找到的天鹅绒,还说“你老婆的肚子,一点也不象天鹅绒”。最终逼的姜文拿起枪,把小队长,房祖名,也就是他自己的儿子给打死了。

故事虽然就是这个意思,但是大家看了这个意思以后,肯定还是不满意,因为还有太多的细节对不上号,前言不答后语,还有很多“为什么呢”,“为什么呢”,十万个为什么。但是这个电影拍的时候,就没打算让你全部都对上号的。比如第二部分黄秋生“抓流氓”那场戏。黄秋生溜达过来看红色娘子军,旁边坐着一瘦老太太吃瓜子,他看一眼电影再回头,那老太太变成一白头发胖老太太了,他再一看,又变成瘦的了。还有他身前站着的被他摸了屁股的那个女的,看电影的时候和回过头看黄秋生的时候,根本就是两个不同的女的!你可以理解成黄秋生的记忆是靠不住的,但是它其实也是在说,这个电影的所有一切,其实都不是那么靠谱,都是不确定的。

电影里有大量的性暗示,比如:

- 周韵说房祖名他爸爸的枪,开始很长,然后变短,最后只有巴掌那么大。
- 周韵说不要不要,他说“我知道我知道” – 然后就骗到手了。
- 姜文能把陈冲的鞋弄大,也能把孔维的鞋弄大,也能把周韵的肚子弄大。
- 黄秋生把自己的枪给了姜文,自己只留下了枪带,因为那是他妈妈留给他的。然后姜文用那“枪”搞了陈冲,黄秋生用枪带上了吊。
- 姜文把枪带回了家乡,天天在外面打野鸡,打完以后还留下作为男人象征的记号:一个木头的“方叉子”。

1976年以前的中国,人们都是处在一种极端压抑的状态,不管是性的压抑,还是心理上所承受的压力。整个的心理都是扭曲的。所以才会那么多人在看电影的时候耍流氓,才会有人打骚扰电话,听了“丢你老母”会兴奋,陈冲才会一面看到黄秋生就“兴奋得不行”,一面听到姜文的小号声,又赶忙跑到他的床上去。

电影里最重要的隐喻,是政治隐喻。其实也可以说,这完全是一部政治电影,虽然表面上它一句政治也没有提。姜文的《鬼子来了》被禁,但是《太阳照常升起》顺利通过审查,他心中一定暗笑。他说电影不一定要发生在1976年和1958年,它可以发生在任何时代,这其实完全是掩人耳目。这两个时间,是电影里不多的明确提醒观众的线索。

- 1958年以前,代表着新中国刚刚成立的年代。那是一个全民的狂欢,就象电影最后部分在新疆婚礼的场面那样。那时候的毛主席,是全国人民的红太阳,在毛主席的指引下,诞生了我们伟大的新社会,一切事物都充满希望。所以孩子出生的时候,太阳升起来了。或者说,太阳(毛主席)升起来的时候,孩子(新中国)诞生了。所以“他一笑”天就亮了。这里的他是毛主席,是共产党,这里的天是新中国。

- 我们有毛主席指引方向,但是毛主席的指引的方向就一定走得通吗?1958年以后,一直到1976年,他进行了很多的尝试,我们看看电影是怎么让疯掉了的周韵来进行这些尝试的:
1. 大树歪掉了,因为树下面埋了很多石头,要把这些石头挖出来,从根本上改变树的根基。 – 天翻地覆的社会主义改造
2. 把羊都赶上树。 – 十五年超英赶美
3. 把家里所有的瓶瓶罐罐都砸掉。 – 文革时候的打砸抢,破四旧,打破一切旧的东西
4. 在周韵搭建的鹅卵石小屋里,所有的东西都是破碎的,但是都被小心的拼接在一起。它们是如此的不牢固,一个喷嚏就可以全部粉碎。 – 这好象是在说那时整个社会的状态,旧的都被破坏掉,但是新的却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人们的内心受到伤害,没办法真正的修复。

- 没错,疯掉的周韵,就是在说那个疯掉的年代,那个疯掉的红太阳。所以,发疯的周韵会在树上喊“天一亮他就笑了”。在“他一笑天就亮了”的年代,人们无法想象没有了红太阳,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但是实际上,发疯的周韵消失以后,也就是1976年,毛主席去世之后,“天”却亮了,人们发现了新的希望,所以天一亮他(人民)就笑了。

周韵消失了,1976年过去了,我们不再有红太阳指引方向,但是这个世界并不会因此而发生什么改变,事实上,太阳会照常升起。

这,才是姜文从头到尾想说的事情,和《阳光灿烂的日子》一样,他只不过是想从另外一个角度表现自己成长的那个年代。看着那些对他的电影放行的政审干部们,姜文一定捂着嘴乐呢。

其实除去电影里晦涩难懂的故事情节,《太阳照常升起》的摄影,音乐,用光,风格,不是和《阳光灿烂的日子》很象吗?

最后说一段每个人都完全看懂的部分。在第一部分结束,周韵的军装,裤子,和绣花鞋,随着小河流去的时候,黄秋生弹着吉它,唱起《美丽的梭罗河》。那是我小学时候学过的歌,但是从来不知道这首歌可以唱的这么动听。

而那一段,也是电影最美的部分。

标签:

塞拉菲娜 – 一个幸运一些的王彩铃

2010年6月27日 Red Sox 评论已被关闭

塞拉菲娜,也叫花落花开 – 这名字翻译的太张明李强了,刚看时总觉得是另外一部电影,比如台湾言情剧,或者想起高晓松的那时花开。

电影讲的是巴黎附近的小村庄的故事 – 那是差不多100年以前的法国,但是那些石块铺成的路,那些装满窗板的房子,那些教堂,和我见到的法国,简直是一模一样。看见那些石子小路和窄窄的街道,又想去欧洲了,去花上半天时间,喝好喝的咖啡,吃硬硬的法国面包。

那个时候,巴黎是世界艺术的中心。 – 从那里随便拎出来一个名字,在100年后都如雷贯耳。一九一几年的威廉伍德,已经开着小汽车跑来跑去,可以想象他们那些艺术家和收藏家们,在巴黎的花神咖啡馆高谈阔论,他们衣食无忧,追求的只是更高的艺术境界,就象30年代北京“太太的客厅”。而几十公里外的桑利斯,女人们还在河水里洗衣服,挎着篮子走来走去,篮子里终日放着雨伞,干粮,自己酿的酒,和偷来的牛羊的血水,她们和中世纪的人们,并没有两样。

萨贺芬就是这样一个女人。- 她已经人过中年,但是还独自一人。身材臃肿,手脚粗大。她往返于村里的大房子,餐厅和教堂,在那里打扫房间,为厨房打杂,给修女们洗衣服。在电影的前半个小时,我们只看到她在做着这些,赚着微薄的一点点钱。唯一让人觉得有点不同的,是她对自然界万物的奇妙感觉。她会俯下身抚摸路边的小花,她走很远的路到野外,坐在阳光绿草之间的树上,看着远方,呆上很久。

电影就这样铺垫了很久,偶尔穿插萨贺芬用牛羊的血,泥土,教堂的蜡油,白漆,制作那些颜料。但是一直看不到她怎样画画,直到看到了那一小木板的苹果。

终于威廉伍德发现了萨贺芬,他象发现了亨利卢梭时候那么兴奋,他买下了她所有的画,他鼓励她继续练习,他告诉她那些画是好的,不要听其他人的闲言碎语 – 因为“他们不懂”。

如果没有威廉伍德,萨贺芬还会这样坚持画画吗?我想会的,她是为了那些守护天使在画画。

她的眼睛看到的世界,一定和我们不一样,她能感觉到那些苹果在眨眼睛。她说她唯一的灵感来自教堂的玻璃。 – 那些中世纪教堂的玻璃图案五彩缤纷,和她的画放在一起比一比,确实很象。

除了面对自然界万物,萨贺芬唱歌的时候最开心。她在画画的时候唱歌,在和修女一起吃午餐时候唱歌,在教堂礼拜的时候唱歌 – 也许这三个时刻对她来说,其实没什么区别。

萨贺芬也不是完全不通人性。她会给房东太太的儿子看门,听他和女佣在里面ROOM。然后在房东太太进屋的瞬间,就把床单换好。房东太太的儿子坚持要留下那幅苹果,才让萨贺芬被威廉伍德发现。不知道他是真的觉得那些苹果很象,还是对她洗了自己的湿床单略表感谢。

电影暗示了威廉伍德的同性恋身份。在萨贺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他自己的年轻画家恋人病重去世,并没有能顾上她。而萨贺芬对威廉伍德的感情,是不是也有一点微妙呢?

萨贺芬最后疯掉了。也许对一个艺术家来说,这是一个最好的结局。她的灵感就是那些窗玻璃,守护天使,和会说话的花花草草,如果这一切都在她的画中用尽,如果她再也画不出来什么,她应该身在何处呢?

威廉伍德发现了很多朴素派作家,比如萨贺芬,比如亨利卢梭。萨贺芬没受过教育,从没学过画画,亨利卢梭从税务局退休以后才真正拿起画笔。但是威廉伍德并不喜欢“朴素派”这个名字。虽然字幕翻译的是朴素派,但我听着他说的法语,用着我的英语词根猜词大法 – 他明明说的是幼稚,无知(innocent),怪不得不喜欢。

当我流连在奥赛美术馆的时候,并不曾见到萨贺芬的一副作品,在网上查塞拉菲娜的名字,除了这部电影,也找不出什么她本人的画。如果不是这部电影,未必有多少人会知道他。

尽管如此,萨贺芬还是幸运的 – 至少和《立春》里面的王彩铃相比。王彩铃自视甚高,但是一生没有人爱,才华也没有人赏识 – 也许她本来就没有什么才华。萨贺芬一生的大部分时间,自视低微,从没有奢望得到什么。但是她认识了威廉伍德,得到了专家的肯定,而且过上了五六年的好日子。

她在电影的最后,搬着凳子坐在树下的时候,会想些什么?我猜她不会想到那十几间卧室的大房子,崭新的汽车,或者守护天使找不到她的画展。她只会记起守护天使让她拿起画笔,记起那些颜料,那些教堂的彩色玻璃,还有画画时候常的歌吧。

标签:

塞拉菲娜 – 一个幸运一些的王彩铃

2010年2月10日 Red Sox 1 条评论

塞拉菲娜,也叫花落花开 – 这名字翻译的太张明李强了,刚看时总觉得是另外一部电影,比如台湾言情剧,或者想起高晓松的那时花开。

电影讲的是巴黎附近的小村庄的故事 – 那是差不多100年以前的法国,但是那些石块铺成的路,那些装满窗板的房子,那些教堂,和我见到的法国,简直是一模一样。看见那些石子小路和窄窄的街道,又想去欧洲了,去花上半天时间,喝好喝的咖啡,吃硬硬的法国面包。

那个时候,巴黎是世界艺术的中心。 – 从那里随便拎出来一个名字,在100年后都如雷贯耳。一九一几年的威廉伍德,已经开着小汽车跑来跑去,可以想象他们那些艺术家和收藏家们,在巴黎的花神咖啡馆高谈阔论,他们衣食无忧,追求的只是更高的艺术境界,就象30年代北京“太太的客厅”。而几十公里外的桑利斯,女人们还在河水里洗衣服,挎着篮子走来走去,篮子里终日放着雨伞,干粮,自己酿的酒,和偷来的牛羊的血水,她们和中世纪的人们,并没有两样。

萨贺芬就是这样一个女人。- 她已经人过中年,但是还独自一人。身材臃肿,手脚粗大。她往返于村里的大房子,餐厅和教堂,在那里打扫房间,为厨房打杂,给修女们洗衣服。在电影的前半个小时,我们只看到她在做着这些,赚着微薄的一点点钱。唯一让人觉得有点不同的,是她对自然界万物的奇妙感觉。她会俯下身抚摸路边的小花,她走很远的路到野外,坐在阳光绿草之间的树上,看着远方,呆上很久。

电影就这样铺垫了很久,偶尔穿插萨贺芬用牛羊的血,泥土,教堂的蜡油,白漆,制作那些颜料。但是一直看不到她怎样画画,直到看到了那一小木板的苹果。

终于威廉伍德发现了萨贺芬,他象发现了亨利卢梭时候那么兴奋,他买下了她所有的画,他鼓励她继续练习,他告诉她那些画是好的,不要听其他人的闲言碎语 – 因为“他们不懂”。

如果没有威廉伍德,萨贺芬还会这样坚持画画吗?我想会的,她是为了那些守护天使在画画。

她的眼睛看到的世界,一定和我们不一样,她能感觉到那些苹果在眨眼睛。她说她唯一的灵感来自教堂的玻璃。 – 那些中世纪教堂的玻璃图案五彩缤纷,和她的画放在一起比一比,确实很象。

除了面对自然界万物,萨贺芬唱歌的时候最开心。她在画画的时候唱歌,在和修女一起吃午餐时候唱歌,在教堂礼拜的时候唱歌 – 也许这三个时刻对她来说,其实没什么区别。

萨贺芬也不是完全不通人性。她会给房东太太的儿子看门,听他和女佣在里面ROOM。然后在房东太太进屋的瞬间,就把床单换好。房东太太的儿子坚持要留下那幅苹果,才让萨贺芬被威廉伍德发现。不知道他是真的觉得那些苹果很象,还是对她洗了自己的湿床单略表感谢。

电影暗示了威廉伍德的同性恋身份。在萨贺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他自己的年轻画家恋人病重去世,并没有能顾上她。而萨贺芬对威廉伍德的感情,是不是也有一点微妙呢?

萨贺芬最后疯掉了。也许对一个艺术家来说,这是一个最好的结局。她的灵感就是那些窗玻璃,守护天使,和会说话的花花草草,如果这一切都在她的画中用尽,如果她再也画不出来什么,她应该身在何处呢?

威廉伍德发现了很多朴素派作家,比如萨贺芬,比如亨利卢梭。萨贺芬没受过教育,从没学过画画,亨利卢梭从税务局退休以后才真正拿起画笔。但是威廉伍德并不喜欢“朴素派”这个名字。虽然字幕翻译的是朴素派,但我听着他说的法语,用着我的英语词根猜词大法 – 他明明说的是幼稚,无知(innocent),怪不得不喜欢。

当我流连在奥赛美术馆的时候,并不曾见到萨贺芬的一副作品,在网上查塞拉菲娜的名字,除了这部电影,也找不出什么她本人的画。如果不是这部电影,未必有多少人会知道他。

尽管如此,萨贺芬还是幸运的 – 至少和《立春》里面的王彩铃相比。王彩铃自视甚高,但是一生没有人爱,才华也没有人赏识 – 也许她本来就没有什么才华。萨贺芬一生的大部分时间,自视低微,从没有奢望得到什么。但是她认识了威廉伍德,得到了专家的肯定,而且过上了五六年的好日子。

她在电影的最后,搬着凳子坐在树下的时候,会想些什么?我猜她不会想到那十几间卧室的大房子,崭新的汽车,或者守护天使找不到她的画展。她只会记起守护天使让她拿起画笔,记起那些颜料,那些教堂的彩色玻璃,还有画画时候常的歌吧。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