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有网民选出近六十年来最差的十本书,《鹿鼎记》居首,理由是,小无赖居然左右逢源妻妾成群,分明是在歌颂流氓手段和“一夫多妻”制。
看完《买杀拍人》,偶想,要是请网民们评近六十年来最差的十部电影,这部应该肯定会高居榜首,理由太明显了,杀人狂徒,以杀人为儿戏,血债累累,却逃过法网,逍遥法外;年青导演,不但自甘堕落,助纣为虐,还低级趣味,追求AV女角当情人。
占领了道德的制高点,把这部电影从本质上批判一通以后,回过头来,纯技术上的,再看看这部电影的其它方面。
不能否认,这部电影的前半部分还是很搞笑的。之所以搞笑,基本上是因为那些角色太莫名其妙了。或者用流行的切口来说,就是太无厘头了。
无厘头是周星驰电影的标志,自从周的电影流行以后,香港很多电影也多无厘头起来。其实我真的不太能够理解这种无厘头有什么好的,更是不太能够理解我们泡网里面,至少有两个才女,都居然喜欢周的电影。难道生活就真的那样没有头绪,没有逻辑可循吗?
不能否认,无厘头里也有天真,认真,也有真情流落,但我觉得如果是发生在小朋友身上,还可以理解,但是老是发生在一个成年人身上,是不是有一点发育滞后的现象呢?
也许大家都比较喜欢爱小朋友的缘故,或者本身就是小朋友的缘故,对无厘头的现象还是可以接受的,比如那个刘以达,本来就长着一张很欠扁的脸,再对着镜头说上一大段很欠扁的台词,结果就比较搞笑了,就看到《蜡笔小新》里面那个正男似的。
基本上电影前面大半部就是这样的无厘头,如 果无厘头还可以原谅的话,后半段的弱智就不可原谅了。整个的整个,就是因为杀手没来得及说那句关键的话,而那位导演要求重拍起。自那以后,整个儿就是荒诞 了。总之,导演(不是戏里的导演,而是电影导演)想怎么拍就怎么拍,观众就是傻子。你说一百来个人不跑,他们就都蹲地上不跑,你让他们关小黑屋他们就乖乖 呆小黑屋,没人看着也不动,你不让老伯进门喝茶,他们就得呆在铁栅外面,你让警察学习穿墙术穿过铁栅进来他们就一声不吭能够进来。你让杀手逃跑他们就能搞 个出口逃跑,那个出口前面一百来个人包括饭店老板一个都不知道。
嗯。导演呀,偶其实很想告诉你,做电影的, 蒙太奇切换镜头就不说了,至少,配音对口形总可以吧?就算别的杀手说的不是标哥,但那位青年才俊第一个片子能剪那么好,就算不对口形配音,这里多剪一刀, 切个镜头,配个画外音啥的,也是轻而易举的事,人都死了,目的都达到了,杀手是这个不是那个,又有什么关系?非要搞出后面那么弱智一段,是为啥呢?
最后说一句,《买杀拍人》,在香港电影里最多就算是一个非主流,看惯香港警匪片黑帮片赌王片鬼片啥的观众们,看了这个电影,有点新鲜好玩的感觉。也就这些了。
原贴及讨论地址:http://paowang.net/post/10032897
停了两回,终于看完了《柏林苍穹下》,才发现,俺不做文艺青年,真的很久了。上次看,是八年前了。
而且又发现,我记忆中很多《柏林苍穹下》的镜头,其实是《天使之城》里的,这不能怪我,谁叫《柏林苍穹下》和《天使之城》是父女关系呢,区别就是父亲是欧洲人,女儿是美国移民。《天使之城》的编剧就是《柏林苍穹下》的导演维姆·文德斯,作为德国新电影四杰之一,文德斯其实一直是以美国为工作基地的,1986年他抽空回了趟德国,拍了《柏林苍穹下》,过了把拍欧洲文艺片的瘾,顺手拿了87年戛纳最佳导演奖,拍拍手,又回美国去拍他的商业片了。
比起女儿,这个做爸爸的真的很闷很闷,黑白为主,大段大段的旁白,基本没有情节,如果对欧洲,对德国,特别是对柏林没有一定的热忱,要支持到片尾,应该很不容易。欧洲文艺片往往如此。
拍摄本片的时候,柏林墙还没有倒,现在闻名的旅游点波茨坦广场在电影里还是一片荒地。天使出现的第一个镜头,是站在残破的纪念教堂顶上,没有安详宁静的民居,镜头穿过一间一间房间,天使听到的声音,都是压抑,疑问,自省,挣扎,叹息,几乎没有亮点,黑白的色调,干净,阴冷,没有阳光,人们穿着厚厚的衣服,把自己裹得紧紧的,没有对话,没有交流,互相隔膜。
说实话,我真的讨厌那些个天使,不知道他们的存在是干嘛吃的,就是听人家自言自语吗?最讨厌就是动不动就拿个头去贴住人家的脸,要不就是在人家的身上东摸西摸,要多猥亵有多猥亵,如果真有这样的天使,我真是要给他们恶心死了。
当然,除去那些个变态天使,电影镜头下的柏林,还是有些看头的,如果天使的存在只有一个理由的话,那就是见证,柏林的历史见证。这些话痨们哪!
第一个镜头里天使站在一个破教堂顶上,这个破教堂的全名叫威廉皇帝纪念教堂,位于柏林西区最热闹的商业中心,在西柏林时代就等于是市中心啦,自从二战被炸损以后,德国人也不去修它,只在旁边新修了一个现代风格的教堂,而这个破教堂就原封不动的留着,以供后人瞻仰。德国人的思路很清晰,二战不是希特勒搞的吗?但那是德国民族的毒瘤,毒瘤就得彻底割掉,剩下的还是好的健康的。不象日本人!除此以外,片中还闪现了一些二战时的纪录片镜头,比如死去的婴儿,也算是一种警示吧。
不知道大家还没有没印象,就是天使投胎前一段,一个天使冲一堵画得乱七八糟的墙走去,然后镜头拉高越过墙头,对面又走来一个天使,然后两个天使在墙的那一面相遇,两个就BLABLABLA,作为背景可以看到天使身后是一片空地,还有两个士兵和一辆吉普车,然后镜头一转,墙的这边作为了两个天使的背景,可以看到,这边的墙上白花花的什么也没有。看到这里,不知道有几个同学意识到了,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柏林墙。就是这样一堵不起眼的墙分隔了东西柏林差不多三十年之久。如果你还没有想到这是柏林墙也没关系,镜头还在继续,地上突然多出了一段脚印,那两个士兵寻着脚印找去,当然看不到一个天使抱着另一个天使,然后。。。。。世界突然有了色彩,被盔甲砸醒的天使倒在一堵画得五颜六色的墙前面,他成了人!而那后面那堵墙就是后来经常可以在明信片上电视上有关柏林墙的介绍上看到的柏林墙的流行版。你看出来了没有?
白墙那边是东柏林,彩墙这边是西柏林,导演把天使从东柏林越墙丢到西柏林算是投胎成人,导演给人洗脑的意识太明显了。
其实影片里到处有象纪念教堂,柏林墙这样的细节,如果对柏林没有足够的了解,看过了也就看过了,要不怎么会觉得闷呢。
不过,除了这些,还可以看看女演员的腿,这是我见过的最完美的腿了,百看不厌,还有想写情书的,也可以把最后女演员说的那段抄下来送人,很有韵律之美。
对了,《柏林苍穹下》的中文字幕,翻得应该可以,但好象是从英文版翻过来的,有些词跟实际说的不同,但意思是到了。很可惜,欧洲电影太小众,中文字幕太少,有些很好玩的片子,都找不到字幕,太可惜了。我其实有好些个好玩的片子。。。。。。BLABLABLA。。。。。。
原贴及讨论地址:http://paowang.net/post/10030620
看完了最好的时光,怎么说呢,这三段梦都似曾相识,《恋爱梦》是《风柜来的人》,《自由梦》是《海上花》,《青春梦》是《千禧曼波》,我觉得,与其说电影记录了三个女子最好的时光,不如说,电影要记录的是侯孝贤自己最好的时光。无非是借他人之巢臼,浇自己心中之块垒。
上网找到这段话,
“生命中许多吉光片羽,无从名之,难以归类,也构成不了什么重要意义,但它们就是在我心中萦绕不去。譬如年轻时候我爱敲杆,撞球间老放着歌Smoke Get in Your Eyes 。如今我已快六十岁,这些东西在那里太久了,变成像是我欠的,必须偿还,于是我只有把它们拍出来。”这是侯孝贤拍这部电影的初衷。
这段可以说是对《恋爱梦》的诠释。这是老侯自己的青春,一切都是那样单纯。最初的爱恋,象茸生的青草,漫无边际地滋长,让我想起那个半夜骑车到我楼下,痴望我房间灯光一个小时,再骑车回去的那个人。
《自由梦》,这个梦,是真的一个梦了,梦幻泡影的梦。从头到尾,男女主人公就是在梦里,彩色的,但是没有声音。那个梦太易碎了。
我最喜欢这段。因为它的精致。无论是服装,头发的式样,道具的摆放,都非常有味道。比如他们的镜子,不用的时候都用一块红布罩着,用心到这样,侯孝贤是真的喜欢那个时候的那种场合了。脸盆,毛巾,小圆桌,有些细节是《海上花》里有的,有些没有,我都很喜欢。张震的扮相,是这个时候最好,温文尔雅,又不失英气,据说喝酒听唱那几折,都是喝到醉拍的,反而感觉很准确。
不用演员开口,而用字幕,这个手笔,不愧是侯孝贤。用字幕,很大一个特点,就是滞后,情节滞后,情绪也滞后。印象最深的一个镜头,是默片时代阮伶玉拍的女工,在病床上的呼喊和控诉,只见她对着镜头,握着拳头悲愤地动着嘴巴,下一秒打出大大的字幕才是她喊出来的话,感觉总要憋口气才跟得上趟。诂计侯孝贤是接受上《海上花》的教训了,一批演员,除了刘嘉玲,都捋着舌头说上海话,虽说当时倌人相公也来自天南地北,但毕竟是硬学来的,跟生活中的感觉总差着点儿。特别是梁朝伟,不说话的时候,比说话的时候戏好。这回干脆一句不说,还真的不错。反正两个人之间的感情就是沉沉的,闷闷的,配上字幕,完全跟观众们隔了一层。就是一场梦。
《青春梦》,说的是欧阳靖的故事,放在这部电影里,我总觉得有点突兀。侯孝贤把这段放在片尾,应该跟年代无关,非要说个理由,只能说,侯导想返老还童了。
影片的音乐,很好,特别是第一个《恋爱梦》里的,下片子的时候,正在做别的事,就听到了一段音乐(原来以为是RAIN AND TEARS,刚看了DODO的影评,原来是《Smoke gets in your eyes》,赶紧改了。),吸引了,就看了起来,其实开始几个镜头非常闷的。
原贴及讨论地址:http://paowang.net/post/1002823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