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后

2010年8月18日 Red Sox 177 views 1 条评论

其后,“其”是个用法很广泛的代词。在这里是指从那时以后,也就是从三千代结婚,离开东京以后。有的地方翻作“从此以后”,不准确。

其后和另外一部文艺片,小城之春,在很多地方非常的象。都是女主角在不那么幸福的婚姻生活中,遇到了昔日的恋人,恋人和丈夫是曾经的好友。只不过小城之春是昔日恋人来访,其后是女主角跟丈夫回乡以后的重逢。

两个电影,都是非常简单的故事,非常有限的几个人物,屈指可数的几个场景,缓慢的节奏。

小城之春有巧妙的旁白,舞台化的场景,出色的电影和镜头语言。

其后有好听的音乐,慢节奏营造的氛围,和小城之春所没有的,出色的演技。

松田优作和演三千代的藤谷美和子,一对俊男美女。两个小时的戏,有90分钟都在看他们的表演。演戏的空间有限,不是你家,就是我家,都是榻榻米。他 们最后见面的那一段,两人面对面坐着,中间隔着那一大束百合花,将近十分钟的长镜头,只看见两人的侧面。听他们娓娓道来,并不很激动,却让人动容。

这电影最大的特色就是慢。每个人的动作都是不慌不忙,甚至是小心翼翼,好象隔壁有个婴儿拍吵醒了似的。特别是三千代,看她招待丈夫或者代助吃饭饮酒的时候,端起杯子放下筷子,几乎每一个动作都是定格。让人怀疑她平时怎么能做完家务。

但就是这种慢的节奏,拍出了电影需要的那种氛围,那种美,那种旧时代日本才有的美。

很美的电影,这是看完以后的第一印象。美的镜头,美的演员,美丽的爱情。

代助和三千代两人,当初一见钟情,四年后重逢。心中无限爱慕,却连拥抱都没有一次。唯一一次的身体接触,竟然是隔着代助塞到三千代手里的钞票。

但是自始至终,都可以感觉到两人那种默契的亲密。那亲密简直密不透风。

三千代跑到代助家,气都快喘不过来,拿起桌上的半杯水想喝,却被代助夺过倒掉,因为那是他喝剩下的。代助去厨房倒水,回来却看到三千代用那个残杯,在玻璃花瓶里盛了水一饮而尽。 — 这是整部戏最棒的桥段。

代助几次在电车上的镜头,很超现实,那大概是代助的心中所见。电车贯穿电影始终,而代助在现实中,竟然从没坐过电车。

如果说有一点点缺憾,那就是电影的结尾。代助的哥哥和父亲知道平冈要揭露他们家族企业的黑幕,怒而和代助断绝关系。也许原著的小说情节就是这样,但 是在电影这样的氛围里,这个突兀的情节冲突既不合理,也没有必要。两个人知道彼此心心相印,但是从此咫尺天涯,三千代病重,代助却再不能见到她。这样的一 个结尾,对于这样一个电影,已经足够了。

从那时以后,也就是三年前,三千代嫁给平冈,离开代助。两人彼此互相思念。

他们再相见以后,三千代病重,代助被父兄抛弃,一无所有。他们会再相见吗,也许还有希望。

现在的我们呢?从今天以后,一切会怎样?谁也不会知道。只求逢凶化吉,遇难呈祥。

祝一切顺利。

──────────────────────────────────────────────

此情可待
文 / 邁克

終於發行光碟!

第一次看《其後》,算起來倒已經起碼有十八年了,真嚇人一跳。勿怪我一拿起筆就厚著臉皮抄張愛玲,令人夢繞魂牽的電影,幸運的話一生統共也不過三兩 部,切切實實是可堪歎息的半生緣。遺憾說多不多,說少也不少,誰都免不了的罷?悲歡離合經曆過一些,起落興衰經曆過一些,然後人就老了,學會不論聽到什 麼,嘴角都掛一個微笑。甚至不是微笑,只是禮貌的表示知道有這麼一回事,表示眼底的雲煙沒有白白流逝。

那麼長的時間,除了早年看過幾次,一直沒有機會重睹,倒還記得清清楚楚,盡管記憶當然是選擇性的。松田優作的身影,久不久總在夢境的地平線掠過,很 遠很遠,讓人無端端失神。那樣慢條斯理踱步的男人,以為可以與你地久天長,只會嫌他跟不上,斷斷不會被他拋在身後。沒料到謝幕如此匆匆,說走就走,還沒有 來得及認識他的壞,已經絕塵而去。自私啊,自私!要世界單單記得他的優雅,不給人機會目擊光陰的腐蝕,驕傲地揮一揮手,以我們的哀傷成就了他的完美。

替他打拍子的是梅林茂。九十年代初在東京找到原聲帶唱片,音樂之外收錄了幾段對白,因為叮嚀沒有聽懂,仿佛更有一種難言之痛。多年後拜王家衛所賜, 梅林茂廣為人識,無恙的調子若無其事鋪陳另一段情,雨過天晴,再世為人。采自一部沒有看過的日本電影,叫《夢二》──夢的續篇?我堅決相信,雖然移植到香 港的土地,它開的仍然是那枝熟悉的花。白色的,在月光下帶一點紫,帶一點藍。《花樣年華》的過場曲除了負責陪伴一扭一扭的蘇麗珍下樓買雲吞面,最功德無量 的,還為菲林的欠缺冷暖補充了季節的氣氛。不必懷疑,作曲家肯定也念念不忘《其後》那股百合的幽香,在雨中,一把傘下的那兩個纏綿的人。當年他為他們譜的 一支天鵝曲,最末的句子幾個音符躊躇著,無事找事就是不肯完結。到底找個借口,又再娓娓說一遍。

要為《其後》於曆史上定位,大概可以在費穆的《小城之春》和杜魯福的《祖與占》(Jules et Jim)旁邊找到適宜的空間,而且誰也沒有抬舉誰。六男三女兵分三路的夾纏,法國的一段占了人強馬壯的優勢,在國際上最膾炙人口。但其實嫂夫人情意結在兩 洲三地的發酵,醇美如酒溫甜似蜜,各自都是不怕紅爐火的經典。《小城之春》散發的文藝味透著傳統的中國書生氣質,原本隨時有變酸的危機,幸好滲出女性感性 的旁白打救了它。《祖與占》的第三人稱敘事式源自原著,自覺地文學性,巧的是旁白也擔任了重要的角色,替人物和觀眾間設下有分寸的距離,就算看得陶醉也保 持著清醒。唯有《其後》令人專心一意地沉溺,鬱悒是第一手的,傷逝是直接的,再含蓄你也沒有辦法不為它流下眼淚。

其後……是的,意味一切都過去了,現在已經是從前覺得遙不可及的未來。過去了也好,只有電影還是電影,最不可靠的浮光反而永遠不消失,牢牢印記當時的惘然。

标签:

穆荷兰道

2010年8月1日 notme 746 views 评论已被关闭

在中国,如果你想当一个好的导演,那么,你务必要在少年时期就立下志向,然后逃学去打工,被黑白两道通吃,学会坑蒙拐骗瞎忽悠,再在社会这个大学堂里茁壮成长,变被动为主动,通吃黑白两道,在40岁左右腰缠亿贯,世界各地都去了,各种女人都睡了,各路显贵都认识了,各种高等学府的文凭都花钱买到了,然后,你就可以请来你最瞧得上的导演来给你当枪手,匿名的那种,他要是不肯就用钱砸的他肯;接着,请最有名的编剧来给你当枪手,也是匿名的那种,他要是不肯就用钱砸的他肯;再接着,请最大牌的男明星来当男主角,他要是不肯就用钱砸的他肯;再再接着,请最漂亮的女明星来当女主角——但是女主角和男主角是没有床戏的,女主角和一个莫名其妙的男配角有床戏,这个男配角当然要由你自己出演——她要是不啃就拿钱砸的她啃!片子拍完之后,花400美金送到世界各地参加各式大小电影节,用钱砸出几个金奖银奖,再风风光光回到国内,开几个大会小会,各路领导专家媒体请来合力吹捧几天——他们要是不肯就拿钱砸到他们肯。行了,OK了,你的理想就达成了。

罗里罗嗦那么一大段废话,现在回到主题上——穆荷兰道这部电影,如果在中国,剧本阶段就会被有关部门杀的体无完肤,他们会毫不留情地向你指出剧本中各种各样的问题,然后再在你前进的道路上给你制造更多的问题。用我弟弟的话来说,其实所有人民的问题,都可以用人民币解决。再用孙导的话来说,中国的艺术家都是被阉割或等待被阉割以及迫不及待主动阉割以示好的。穆荷兰道是那么一部不可思议的片子,我看了之后既难过又激动——这才是一个同时有大脑又有小鸡鸡的男人(拍的片儿)!难怪阿三那么喜欢!

因为RS和方少已经对这部电影有了非常详尽的解读,那么我就不费劲重复罗嗦了,只说两点:

第一,注意这部电影里两个女主角的造型和造型的变化,从电影女主角的装扮上可以看出导演对女人的了解、喜好和欲望。同样是一个纯情少女,女导演心目中的和男导演心目中的完全不同——参照一下张艾嘉的《心动》里的梁咏琪和周星驰的《功夫》里的黄圣依,女导演常常会重视“纯情少女”中“纯情”的部分,男导演则会偏重于“少女”部分。这个不多说了,回到穆荷兰道中的金发女和黑发女上来——两个女主角在外形上有很大的差别,全剧前九十多分钟都在讲述金发女的一个梦,在这个梦里,金发女的发型和衣着的风格都是典雅安静型的,给人一种“秀外慧中”的整体印象,这就是金发女理想中的自己,在好莱坞这个大染缸里,她优雅纯洁,好似一朵莲花出污泥而不染。她善良又讨人喜欢,在演技上出手不凡,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吸引周围所有的人——包括那个男导演,他虽然无可奈何地在黑社会的控制下挑选着那些凡脂俗粉的演员,但是还是用眼神直勾勾地盯着金发女直到她急匆匆离开的那一瞬间。这是金发女梦境里出现的场景,同时也是金发女在现实生活中对自己“怀才不遇”的一种意淫:我本来是很出众的,但是我打不赢潜规则,that’s all~——有这种想法的人生活中大把大把都是,不是好莱坞仅有,所以说没有一部好电影是在特定的地点讲特定的故事,所有的好电影都是在讲所有人的故事。导演没有说清楚黑发女最后到底有没有被杀死,这样的处理是对的,因为整个电影都不是在讲述外部故事,都是在讲梦,讲人的嫉妒之心和欲求不满之心,所有的视点都围绕着金发女在转——以至于在她梦醒来之后发生的很多事情,都让人怀疑它们的真实性,但有一点不用怀疑,那就是:这个女人已经濒临崩溃,离死不远了。

就是这样一个把自己想象成优雅驯良乐于助人的金发女,在梦醒之后我们看到她的模样——注意发型:从前是整齐服帖的,末端朝着耳根处卷曲着,而真实的模样却是蓬头垢面,发尾是不顺贴的,给人一种龇牙咧嘴的感觉,和小家碧玉型的梦里形象很不一样。再看黑发女,在梦里神秘性感,但是又惶恐无助,站在金发女身边,虽然人高马大,但是却处处需要仰仗金发女出面帮忙解决问题,不管她穿衣服还是不穿衣服,不管她穿着什么样的衣服,所有的人都拿怀疑的眼光看着她——这女人是谁?什么来路?——这就是金发女潜意识里对黑发女的怀疑,这女人什么来路?凭什么她就可以蹿的比我高?在梦里,金发女甚至把黑发女打扮得和自己一样,并解释成这是黑发女的要求,被戴上金色假发套的黑发女在镜子前显得十分怪异,也没有原来的样子好看,但是金发女很享受这种怪异,因为内心认为自己是完美的,所以也强迫其他人向自己看齐……..到了现实中,黑发女的形象突然一变——脸上的妆化的很浓,衣服也很华丽,举止性感妩媚充满诱惑,而且相当自信,不仅如此,她和金发女在床上嘿咻时的体位也发生了变化,由被动型变成压迫型——看到这里不得不佩服导演很会挑演员…….

第二,就是从这部电影对演员造型的用心联想到最近的两部国产电影,当然它们和穆荷兰道是不能比的:杜拉拉和唐山大地震。徐静蕾在杜拉拉里担纲演主角,在剧中拼了命的和莫文蔚艾米吴佩慈比赛穿名牌服装,不管牌子一样不一样,风格是雷同的,你露肩低胸大摆裙,我也露肩低胸大摆裙,你花花绿绿高跟鞋我也花花绿绿高跟鞋,这就体现了导演在人物造型上的意识是一块豆腐渣,不管是不是植入广告,杜拉拉是女主角,她一出现在屏幕上就应该比配角抓人。记得她在剧中第一次给黄立行倒水的时候,穿了一件小碎花的开衫,风格清新质朴,很不一样,那个时候她还是底层员工,那个形象让我有一种被吸引和打动了的感觉,认为和杜拉拉的行事风格与性情还是比较相近的。后来就不行了,这种与众不同有个性清新质朴的穿衣风格没有继续到底,对杜拉拉的人物塑造可以说是打了一个很大的折扣。

再说唐山大地震,徐帆的表现是没得说啦,但是张静初就惨了,在影片中整个一没人管的孩子,从十几岁到四十岁,完全一个模样,除了由小辫到卷发披肩再到卷发盘起来之外,再没任何改变,怎么看她都是个20多岁的姑娘,但是她生的那个女孩呼啦一下子就长成十八岁了,这叫观众情何以堪?所以说导演,一定不能怕老婆,该关心女演员的地方还是要关心…….

罗嗦了这么多,心情大大轻松起来——迟交的两篇作业,总算补上了!

标签:

喜宴

2010年8月1日 notme 502 views 评论已被关闭

大多数的报道上讲李安大学毕业后在家里做了将近八年的家庭主男,做家务带小孩,靠妻子养,间或接点拍片的活赚些小钱。之后成名大奖小奖不断,这段吃软饭的岁月就被冠以“天欲降大任于斯人也”的光圈成了美谈。要讲这个世界上最成功的男人,莫过于这个李安,他讨到了一个好老婆——但他自己也有个好脾气,能安得下心来让老婆养着。

李安的经历再一次验证我的名言,一个男导演的命运,往往有一半掌握在他女人手上。

可以想象一下一个男人7、8年的时间呆在家里处理那些三姑六婆的事情,心思会被锤炼的多么细腻,他不会像女人一样的去扎堆发牢骚,但是他会默默地关上书房的门,鼓捣鼓捣,鼓捣出一本像《推手》这样的剧本来。

第一次看《喜宴》的时候是在十几年前,主要是觉得中国讲同性恋题材的电影很少吧,所以觉得很好奇就看了(后来胡克老师说,中国最早的同性恋题材影片,其实该算得上是《梁祝》——我完全同意这种说法!)。赵文瑄这个演员在90年代的电视电影屏幕上很红很红,因为他站在那里就一副“我和其他男演员不一样,我相当有文化有内涵”的模样,然后他在《喜宴》之后就接拍了很多很多电视剧,大明宫词什么的,以至于有一段时间一打开电视就看到他,古装的军装的现代的八字胡的山羊胡的,看的眼晕。他还演了张爱玲的红白玫瑰,那部片子我觉得很经典,看完原作之后觉得男主角长得就是他那个模样。后来好像还演过胡兰成,我觉得也很般配,最后得出结论——发现赵文瑄很适合演负心汉,道貌岸然的那种。

金素梅在这部电影里的表现相当赞,尤其是刚出场的那段戏,画外音非常拿人,和此前在琼瑶片里的唧唧歪歪判若两人。赛门的表现也很好。从台湾赶来的二老,归亚蕾和郎雄,老戏骨,为整个片子增添了光彩。李安的电影最让我感到折服的一点就是他场面调度的高招,以及对细枝末节的小情绪的控制和拿捏——比如说在《色戒》里汤唯和梁朝伟在小酒馆,汤唯给唱“天涯海角觅知音”的那一段,我的心都绷着了,那种情境,稍许不注意就矫情了,但是李安做的相当好,以至于派汤唯在不经意中露出腋毛来——非常生活化,非常可信,也非常打动人。

好导演的片子,即使剧透了也该好好看一遍,因为电影是细节的艺术,细节的处理方式最能凸显导演的才华和想象力,也最能透露导演的心智感情和生活情趣。《喜宴》里有一段,赵文瑄和赛门正躺在床上,赵文瑄在讲电话,赛门去洗手间嘘嘘,开着门,嘘嘘完之后又回到床上——完全不设防的状态,这就是感情。李安后来又拍《断臂山》,还是讲同性恋,一个男人不是因为厌倦了女人才去爱上男人,也不是因为情感上曾经受过伤害,而是为了不辜负那种难得的相依为命的情感去相爱,这样的出发点感人至深。多少人在自己的情感上捆绑一大堆和利益欲望相关的东西,步履艰难,可纯粹的回归自然的属于动物的本性的东西却要用规矩约束起来,然后对本来就很脆弱的心灵进行无休止的鞭打和伤害,这是人类给自己找的麻烦。

《喜宴》的背景音乐总让我想起热带群岛沙滩上的草裙舞,据此我的推测是这样的:虽然故事发生在美国,但是因为很多是内景戏,除了赛门之外的演员都是中国人,所以为了强调这个故事不是发生在台湾而的的确确是发生在美国,所以弄了一些异域风情的音乐来标志一下,提醒观众看的时候不要搞错。

标签:

从此以后生死两茫茫

一只蚂蚁从生下来就沿着一棵树往上爬,在顺利的爬了一段之后,它会开始面临许多枝杈形成的选择……如果一直选对了,它会爬到最高处——假设那是它的 目标。一般来说到达最高处的并不多,有的蚂蚁生下来就在树顶,也有的蚂蚁凭借运气和能力也爬了上去,更多的蚂蚁在半路选择了一个树杈爬走了。如果你用心在 想象这个画面,会发现这个比喻的合理之处。蚂蚁面临第一个分叉的时候,它最年轻,没有经验,缺乏判断能力,但是要做出一生中最重要的选择。可怜的蚂蚁,幸 运的我们——人类总有办法来说服自己是对的。

代助和三千代却无法说服自己在年轻时做出的选择是对的,他们曾经认为自己的选择没什么错,并且打算抱憾度日,直到三年后重逢。代助依然欲言又止,三 千代的隐忍到了尽头,他们共同面对并决心付出所有来承担年轻时的错误所带来的惩罚。孟子曰诚者天之道也,代助曰非人之道,他转身大踏步走出去……三千代一 副憧憬幸福未来的样子安静的等着他。

《其后》里说的这点事儿,在时下的电影里面连10分钟都占不上,几个镜头就交代利索了。但是《其后》只说了这点事儿,连人物矛盾情节冲突都没有,估 计当年香港创作房里面的七、八个人当时看了这电影肯定崩溃。

《其后》的画面、情节仿佛工笔画,娴静细丽,静止的,连眼神都是画在洁白挺韧的宣纸上,在桥上、在雨中用了停格,时光流逝中追忆的美好,无力挽留的 叹息。代助和三千代的感情,则仿佛水墨画,皴皴染染氤氲开来,墨色越是淡的地方越显情意。

比如有个人说他喜欢吃饺子,并不是在说面条为什么难吃,喜欢什么并不意味着要攻击另外的什么,只是一种个人偏爱。我是想说我喜欢《其后》这样的电 影,三两句话就能说明白的故事,悲喜都在情理中,没有意料之外发生。故事里的每个人都是那间房子里应该有的人,看着看着,就会走进去,和他们共同度过,一 直到结束。就像是赶路,每天走一段,一些变化,不徐不疾的走完了。哪有那么多戏剧性事情,平铺直叙于情于理才是本事。

长井代助是个游离于社会生活之外的闲人,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无所求也无所予,对家人对朋友来说,他是这个世上个多余的人。有他也不多,没了他也不 少,倘若他真的因为心脏病突然去世,也无非惹出几声感叹,恐怕刻薄的人会说,他这样没用的人死了倒也清净。也许他也在等待一个突如其来的结束,这样不必愧 对亲朋,可以体面的离开无望的生活,对自己对别人都是解脱。一直到平冈次郎回到东京,在旅馆回头与三千代对视了一眼,他的生活从那时起才有了血色。那一 刻,平冈次郎、三千代、代助、代助家人的命运自此改变。爱情是不可抵抗的。也正因为代助对生活的无望态度,所以才能为了和三千代在一起而不顾一切,倘若他 事业有成或仕途坦荡,颇多羁绊,那三千代不过是偶尔一想罢了。代助和三千代彼此是人海中唯一能寻求的温暖,绝望中突现的欣喜,暗藏着任谁都拦不住的气势。 这是他们的幸运,虽然是他们自己造成的之前的不幸。

日本千元钞票上是夏目漱石的头像,我每次照镜子都好像看到松田优作。《其后》是夏目漱石爱情三部曲之一,于1909年6月27日至10月14日 分10次连载于东京《朝日新闻》上,以明治时代为背景,其中提到的日糖事件是指日本明治时期发生在台湾的日本制糖公司董事为谋求延长法律保护期而合谋向多 名众议院议员行贿钱物的行贿案。当时日俄战争胜利后日本资本主义急剧发展,战争产生的大额外债和公债负担被无情地加到国民身上,所以有经济不景气的说法。 平冈次郎和代助的哥哥都属变革更迭快速的时代里面的典型面孔,时代塑造了他们,他们建筑了历史。电影没有像原著那样着笔于时代背景,而是都落墨在感情上 面。

夏目漱石是真的在钞票上永生,镜子里的我却没有一点地方像松田优作。他是我眼中的帅哥,优秀的演员。出身动作演员,能把代助这样的角色演绎得这么精 彩,可见松田优作不负“逝去的清香”的赞誉。盛年早逝,89年因膀胱癌去世,才39岁。在得知患了绝症之后,他接了很多片子,以赚钱留给妻小,其中不乏佳 作。去世前的最后一部电影是89年的《黑雨》,迈克尔道格拉斯、高仓健,他在其中演得非常好,而且他一直隐瞒着患有绝症的事情,所以去世时令业界、影迷震 惊。他很少有生活照,都是剧照。一家子都是演员,太太是演员,两个儿子一个女儿现在都是演员,大儿子松田龙平少年出道,风评颇高。

扮演平冈次郎的小林薰后来出演《导盲犬小Q》;扮演代助激进朋友的是尾形一成,著名舞台剧演员,单人剧鼻祖;代助父亲是笠智众,演的顺手拈来;导演 森田芳光嘛,估计说《失乐园》大概有些人会知道。一部电影是不是好电影,在于无用的细节,无用的人物,比如尾形一成的角色,比如侄女小缝,比如吃饭时的模 仿者,比如那只羊,比如在妓院的舞蹈——松田优作那几个动作真是好看,比如光怪陆离的电车。也有瑕疵,比如有一处穿帮,每次看到那里都让我有点难堪。而且 棚内搭的景这个事情特别显眼,这多少有点减分,当然,换做是现在的技术条件,肯定会看不出是棚内搭的景,不过现在要拍出这样细腻的电影,就算是在日本怕也 是很难了。

至于说代助、三千代、平冈三个人的感情纠葛,难以言述。此生终有意难平。原著的结尾是这样写的:

哥哥走后,代助坐在原来的座位上没有动。当门野来收拾茶具的时候,他猛然站了起来。

“门野,我去找个职业就来。”说罢,他戴上帽子,连伞也不打,一下子跳到火热的阳光里了。

代助冒着酷暑的天气,他跑不起来,只能急急地迈动脚步。太阳从代助的头上直射下来。他光着脚踩在干燥而灼热的尘土里,心中火燎燎的,实在难以忍受。

“烤焦啦,烤焦啦。”他一边走一边嘟囔着。

来到饭田桥,他乘上了电车。车子一直向前开动,代助在车内又嘀咕开了,连旁边的人都能听见。

“啊,动啦,世界动啦!”

他的头脑想点车轮子一般快速旋转起来,每旋转一次,就感到火烤一般难受。代助想,要是乘上半天电车,非被烤焦了不成。

忽然一只红色的邮筒闯入眼帘,那红色蓦地飞到代助的脑袋里,咕噜咕噜旋转起来。伞店的招牌上高高地吊着四把红伞,这伞的颜色又飞入代助的头脑,咕噜 咕噜掀起了漩涡。十字路口,有个卖红色大气球的人,电车在急速转弯的时候-,气球跟着飘过来,飞进了代助的脑袋里。香烟铺子的短幔是红色的,拍卖行的旗子 是红色的,电线杆是红的。图着红漆的广告牌一个连着一个,最后整个世界都变成红色的了。

而且,这些东西都以代助的脑袋为圆心,吐着火舌咕噜咕噜转个不停。代助决心在电车上呆下去,直到自己的头颅燃烧殆尽为止。

我并不认为代助和三千代以后的生活会多么顺利,但是他们是幸福的,只要两个人在一起,什么样的日子都是幸福,这样的珍惜又有几人能懂得。三千代会在 几年后早逝吧,而松田优作真的在4年后去世。戏里戏外,台上台下,如何辨明真假。

附:115网盘的下载,我上传的,其中有一个链接是《在路上》。
http://u.115.com/file/f4284d6d8c

http://u.115.com/file/f463734fe6

http://u.115.com/file/f4e2ff85f3

http://u.115.com/file/f4e3af4fa2

标签:

梦回穆赫兰道(剧透严重不喜勿进)

2010年7月10日 哥舒夜带刀 2,400 views 评论已被关闭

有的电影是说故事的,有的电影不是。

贝蒂是个小演员,日子过得不太如意,跑跑龙套,还是个同性恋。她的爱人丽塔也是个演员,漂亮的尤物,关键是男女通吃的能力很强。丽塔不仅在某部戏里拿到女主角,而且还和导演订婚了——导演的母亲是个长袖善舞的戏剧圈沙龙女主人。糟糕的是,贝蒂也在这部戏中跑龙套,目睹了这一切。更糟糕的是,丽塔甚至新找了一个女朋友。贝蒂的脚上被丽塔绑上五万多斤重的铅块,在马里亚纳海沟上面被推下了船。贝蒂决定报复,找了个看上去像个小混混的杀手来干掉丽塔。杀手给了她一把蓝色的钥匙,让她完事后打开一个蓝色盒子,里面有干掉了丽塔的证据。之后贝蒂精神崩溃,陷入昏昏沉沉的泥沼中,睡了在做梦,醒着也在做梦。她地在梦境中修补自己的现实世界,让丽塔依赖她,她依然爱着丽塔;让自己一举成名,和倒霉的导演一见钟情;但是罪恶的现实不断地侵蚀她的美梦,无处可躲,她不得不在幻想中依然逼近面对自己的住所,警察的盘问……杀手的蓝色盒子送来了,我怀疑盒子里装的是珍珠耳坠或者耳朵。贝蒂完全崩溃,选择了最简单直接的做法。

这是我想到的最简单的解读,如果想刺激点,可以把贝蒂和丽塔合并成为一个人,丽塔是贝蒂幻想出来的人物,贝蒂这名字也是幻想出来的,要是还想更刺激点,这一切是倒霉导演的世界,从他的角度估计也能说得通。如果是一个人的幻想,那就是她(他)的不同性格和现实折射在几个重要人物上,解释起来应该不会很难。或者把前半部分当做现实后半部分当做梦大概也能说得通……跟狮子滚的绣球似的,八面玲珑怎么摆弄都好玩。大卫林奇拿出一副七巧板,来,我们大家来做拼图玩——看,这样摆像兔子还是猫?

不管那是兔子还是猫狗耗子,观众倒是真像狂喜的小孩,高高举起手臂跳起来:我知道我知道!然后大声嚷出自己的答案,在所有人都得不到老师肯定的答案的时候,就互相争吵起来……老师则被誉为治班有方。

如果按照一般的诠释来看,梦境部分精彩绝伦,与现实完美结合,用梦呓把一个人的内心纤毫毕露的画出来,而且是那么凄美哀伤,不可思议的技艺。把同一组人放进相同的环境发展出不同的境遇,这种路数很多人都用过,形而上内容的电影在欧洲简直俯首皆是,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并让电影超出了电影这个层次,大卫林奇做到了。这是个让人着迷的形式,我看过李碧华写过一个类似套路的故事,我自己也一直打算写一个,因为这个套路又简单又好玩。

抛开形式,按照我的理解,这是一个控诉型的故事,尽情丑化了好莱坞金钱权色交易的一面,其刻薄程度可以用“无所不用之极”这个词的所有最高级别同义词来表达。以导演为演员和投资方中间承接阶层来划分,导演的经理人是个唯利是图的小丑,电影公司是拍投资商马屁的蠢货,投资方是举止乖戾的怪胎……演员则要投导演所好,投怀送抱……这圈子里成功率不足千分之一,而按照那些演员的自我评价,成材率倒是百分之百——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才华横溢时运不济金子总会发光的美好的明天就会到来身边都是傻逼知己远在天涯海角……贾宏声是这么认为的,贝蒂也是这么认为的,执著于此幻象中,要么一直给自己嗑药麻醉生活,要么挂掉。现实多残忍啊,可曾放过谁?

这世界上不吃饭的女人还有几个,但是不吃醋的女人一个都没有;话说这世界上不吃醋的女人还有几个,但是不满腹牢骚的导演倒是一个都没有(啊哈我终于忍不住套用一次这个句式)。只要有一丁点儿机会,几秒钟,导演们就会一定会嘲笑影片投资方,想干这事儿的人很多,如果算上各种采访的话,那么我打赌所有导演都干过这事儿。我看过大陆的一篇介绍《穆赫兰道》的文章,写得很苦情,把大卫林奇描绘成一个怀才不遇的青年编剧导演,揣着《穆赫兰道》的剧本在好莱坞苦苦挣扎,最终功成名就云云。实际上大卫林奇是1946年生人,80年代就出名了。80年代初乔治卢卡斯曾经邀请他执导星球大战3,大卫林奇跑去转了一圈之后拒绝了,但是第二年他居然拍了《沙丘魔堡》,不知道乔治卢卡斯作何感想,但是至少这个人没什么苦情可言吧。虽然他赋闲过几年,但是他一直是著名导演并且从未离开,在《穆赫兰道》的前两年他还拍了《史崔特先生的故事》——一部不像是他的作品的温情电影。据可查资料《穆赫兰道》本来是大卫林奇执导,ABC广播电视公司投资的一部电视剧,开机之后,ABC某高层不满暴力镜头,而用猜的也会知道大卫林奇怎么可能会妥协,所以拍摄计划被毙掉了,拍成的素材也就能凑够2小时的电影,这时候法国著名制片公司Canas Plus制片公司介入,购得版权支持拍成电影,大卫林奇又根据此番波折修改了三分之一剧本,才有了今天这部穆赫兰道。好像很多好电影都是这么误打误撞出来的,比如《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以对白少闻名,其真正原因是拍的时候没钱,导演基本DIY了这部电影,很多对白在后期没配上只好用音乐取代,结果成了经典,再比如当初是台湾黑道被王家卫拖得实在受不了了,要搞他,结果才造就了《东成西就》,要不是那帮演员仗义,墨镜王早就成饺子馅了,真遗憾呐……反正这样的故事多的是。

两个女人在剧场中听一个女人唱歌,然后两人哭起来,这是我听过的最悲恸的歌。原来觉得第五元素里那首歌很好听,但是更多的是因为技巧,而《穆赫兰道》里的这首用情绪浸染,越听越难过。

《穆赫兰道》使我不得不承认形式也会强于内容而具有重要的独立意义,把一个老生常谈的牢骚题材拍的这么非凡经典,全赖导演的创作。《巴顿芬克》也是同类题材,表达手段上更为浅显一些,但是依然有足够的震撼力,我很喜欢,推荐有兴趣的可以看看。因为这次指定了这部片子,我才看的第三遍《穆赫兰道》,绝对不会看第四遍了,因为那些猜来猜去的细节实在非我所长,能领会精神我就知足了。

附:

这是我看到的最好内容简介了,后半部分是电影ost的由来。从虾米抄来的。

剧情简介:
好莱坞的穆赫兰道上,一个名叫丽塔的女人遇上了一场车祸。车祸中的另外两个看上去显然不怎么正经的男人当场丧命,而丽塔则幸运地死里逃生。但是她完全失忆 了,甚至连自己的名字也无法记起。她从车里爬出来,跌跌撞撞地来到一座公寓,藏身于公寓外的灌木丛中……
天亮了,丹尼餐馆,警察丹跟同事赫伯说起了他的恶梦,梦境中出现了这家餐馆。 不祥的预感使丹跟赫伯非常恐慌。他们仓皇地逃进邻近的小巷中,但梦中景象突然出现……
立志要做演员的金发女孩贝蒂抱着梦想来到洛杉矶,与她同机的一对老夫妇笑容古怪,她借住在外出的鲁丝姨妈的公寓。贝蒂惊讶地发现房间里竟有一个陌生的 失忆女人,她称自己为丽塔,这个黑发女人的皮包里有大量的现金和一把神秘的蓝钥匙……
好莱坞电影制片厂的办公室,一群行为怪异的人在开会,鲁奇与文森诺·卡斯格林兄弟代表电影寡头在给经纪人罗伯特施加压力,目的是启用一个女演员,他们 对导演亚当·凯歇尔的意见不屑一顾,亚当为了泄愤砸了鲁奇的车,气愤地回家。更为倒霉的是他发现妻子竟然泰然自若的和强壮的清洁工同床共枕,而且他们粗暴 地把他赶出了家门……
国王般怪异的电影寡头用肮脏的电话和电话线操控着一切,为了使亚当就范不惜使用一切手段,包括解散剧组,冻结亚当的信用卡……
贝蒂决定帮助丽塔找回记忆,同时她们发现有杀手在寻找丽塔。在丹尼餐馆,丽塔记忆起穆荷兰道,在看了服务生的胸牌后想起了一个名字“戴安娜”……
贝蒂和丽塔找到了戴安娜在穆荷兰道街区的公寓,她们从窗户进入后,吃惊的发现公寓的床上有一具腐烂的女尸,惊慌失措的丽塔非常害怕,贝蒂被丽塔的柔 弱、美丽和神秘感所诱惑,她们发生了同性之爱,后入睡的丽塔在梦中喊着一个词:赛伦西……
丽塔好像想起了什么,在凌晨两点带着贝蒂来到一个叫“赛伦西”的俱乐部,舞台上魔术师和女歌手诡劂的表演让她们战栗不已,表演结束后,她们发现了一只 神秘的蓝盒子……
回到家里,丽塔找出蓝钥匙打开了蓝盒子,贝蒂突然不见了,镜头推进到跌落的空空的黑暗的蓝盒子里……
床上一具腐尸,床边一把蓝钥匙……
敲门声,警察丹和赫伯来找“贝蒂”,金发女孩“贝蒂”醒来,原来以上的一切(影片的三分之二)都是“贝蒂”的梦境,她的真名才叫“戴安娜”。她的同性 恋人,黑发女子叫“卡米娜”,而“贝蒂”是丹尼餐馆服务生的名字,戴安娜在好莱坞只是一个不得志的小演员,她的同性恋人“卡米娜”却很成功,并且当着她的 面与导演亚当和另一个金发美女调情,失魂落魄的戴安娜在家里边哭边自慰。嫉妒驱使戴安娜雇佣杀手杀死卡米娜,杀手告诉戴安娜事情成功后她会发现一把蓝钥 匙,戴安娜迷茫地问:能打开什么?杀手不置可否地笑了……
在戴安娜发现蓝钥匙时,绝望让她看见了自己内心的魔鬼,符号就是从蓝盒子里爬出来的那一对笑容古怪的老夫妇,恐惧中她饮弹自尽,姿态与梦中的腐尸(戴 安娜)相同。

幕后制作
本片讲述一个弗洛伊德式的噩梦,其剧情可以有无数种解析和组合,但它的主题却异常清晰:好莱坞在银幕上创造一个个奇妙的美梦,但在银幕下却多以噩梦收场。 影片完全不遵守传统电影的叙事结构和内在逻辑,摄影、美工、音乐等均微妙地暗示着多层梦境的可能性。影片通过女演员闯好莱坞的经历,揭示了造梦的代价。在 奋斗过程中,她们需要学会穿梭于数个不同的“现实”,如她们本来的自我、跟电影公司交往时的“个性”,以及所塑造的电影形象。在一场点题戏中,台上歌手在 唱歌,唱得很卖力,这时主持人大喝一声:“这是假的!”该片的选角和表演从戏份吃重的主角、到过场的配角,均十分出色,显示出导演用人独具慧眼。娜奥米· 沃茨扮演的贝蒂和戴恩可能是当年度难度最高的电影角色,她不仅需要表现一个初来乍到者的天真和自信,而且要演出绝望中的挣扎,中间还有一场类似考试的戏中 戏。
谜一般的《穆赫兰道》
作为大卫·林奇最满意的作品之一,《穆赫兰道》体现了典型的“林奇式”风格,有着独特而强烈的“林奇式”语汇和场景:忽明忽暗的吱吱作响的电灯,神经质的 叙述者,面目狰狞的神秘人,歌者已倒在舞台上却仍然嘹亮绕梁的歌声。还有着谐仿黑色电影的情节:失忆的性感女人,穿着风衣墨镜的高壮白种男人,女主角更直 接盗用了了经典蛇蝎美人丽塔·海华丝(Rita Hayworth)的名字。此外,林奇还一如既往地故弄玄虚地运用了许多似乎别有所指、引人想入非非的小道具与角色:神秘的蓝色小盒子,黑皮书,诡异的牛 仔,流浪汉,皮包里的不明巨款,狂笑的老夫妇。影片虽然充斥着凶杀、车祸、鬼怪、床戏、黑色幽默等多种元素,但却不属于任何类型电影。这部充满了寓言隐喻 的片子可谓林奇无视观众而纯粹自我的梦魇展现。林奇完全不遵守传统电影的叙事结构和内在逻辑,故意用了许多混淆视听的手法与隐喻来阻挠观众辨别真幻,极力 抹去虚幻与现实之间的分界线,使得整部电影如同一场醒不来的噩梦,以其独特的影像语汇与世界观将观众玩弄于指掌之间。
自2001年《穆赫兰道》问世之后,对剧情潮水般的疑问伴随着数不清的奖项——获得第54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洛杉矶影评人协会最佳导演奖、波士顿影 评人协会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奖,2002年,此片又获得纽约影评人协会最佳影片奖,并入选法国《电影手册》2001年世界十佳影片,并获得法国恺撒奖最佳 外语片奖——向大卫·林奇涌来,但林奇在所有的访谈中仍拒绝证实任何一种对《穆赫兰道》情节逻辑或角色寓意的诠释,他只是狡猾地微笑道:“观众们被好莱坞 的简单逻辑宠坏了,他们应该试著自己花点脑筋,相信自己的感觉,不要追求标准答案。”
曾被**毙的《穆赫兰道》
大卫·林奇在拍摄《双峰镇》时即已产生《穆赫兰道》的想法。当时林奇在穆赫兰大道上取外景,突然之间闪现出灵感:“‘穆赫兰大道’,这好像是个不错的电影 名!”
由于美国ABC广播电视公司曾对《穆赫兰道》表示出浓厚的兴趣,于是林奇便计划将其拍成电视剧集。出自林奇之手的《双峰镇》被认为是美国电视史上一部具里 程碑意义的重要作品,而《穆赫兰道》无疑将标志着林奇重返电视界。但电视界对大卫·林奇的信任和宽容已经到了头,ABC临时变卦,**毙拍摄计划。而《穆 赫兰道》已拍完的素材只够剪成2个小时的电影,而且还没有结尾。尽管大卫·林奇对作品再三修改,依然没有得到通过,在影片的制作陷入僵局之时,林奇转而前 往欧洲市场寻求支持,并最终得到了法国制片皮埃尔·埃德尔曼的支持。林奇对剧本改动了三分之一,将这个作品拍成了电影。他说:“这是个奇妙的过程,一部讲 述生与死的影片同样走过死而复生的道路,如今它获得了全新的面貌,我很满意。”
演员
《穆赫兰道》的演员从戏份吃重的主角、到过场的配角,虽然都不是赫赫有名的明星,但均发挥出色,显示出大卫·林奇用人的独具慧眼。娜奥米·沃茨扮演的贝蒂 和戴恩可能是当年度难度最高的电影角色之一:她不仅需要表现一个初来乍到者的天真和自信,而且要演出绝望中的挣扎,中间还有一场类似考试的戏中戏。她在不 同的场景中代表着好莱坞女演员的不同阶段和不同命运。她在片中的高超演技证明了并不是只有名演员才能发挥出奥斯卡水准。也因为《穆赫兰道》,娜奥米·沃茨 终于在30岁这年尝到功成名就的滋味,从此,她成了一个在任何场合和访谈中都不忘记感谢大卫·林奇的人。
扮演丽塔的劳拉·赫利曾经参演亚当·桑德勒的《撒旦之子》。另一位演员斯科特·考菲曾与林奇合作过《我心狂野》和《妖夜荒踪》两片。
作为音乐家的大卫·林奇
作为多面手的大卫·林奇——不仅是导演、编剧、摄影、剪辑、制片人、特技效果和动画设计,同时还是音响设计、歌词作者、画家和演奏家。
大卫·林奇影片中的独特音乐源自他对于音乐的理解,其音乐的核心质地在于噪音,或者说,他的音乐引人入胜的地方恰恰在于那些非音乐成分。林奇本人常直接参 与乐队的演奏和作曲。在其早期的作品中,他即已充分展示了作为一个音响设计专家和音乐家的天赋。1986年,他开始和安吉罗·巴德拉门蒂(Angelo Badalamenti)合作,两人互相欣赏和互相激发成就了更多我们脑海中忘不掉的声音,包括《穆赫兰道》以及其他许多大卫·林奇的电影原声唱片。 2002年12月,他和约翰·奈夫(John Neff)的两人乐队Blue Bob在欧洲发表了同名专辑,这是57岁的林奇第一次拥有一支正式的乐队并且发表专辑。
林奇说:“我热爱音乐……我意识到许多音乐的规律和电影的规律是很相似的,在音乐中,用节奏、主题、气氛这些术语来表示这些规律。对我来说,把一部音乐作 品作为整个电影结构的基础是很正常的……我的创作越深入,我就越认识到音乐中存在着真正的奇迹,这些奇迹和影像是联系在一起的。”

Director David Lynch’s affection for kitschy lounge music and emotionally overwrought mid-century pop has long since proven to be more than trend or irony; indeed, it’s often the uneasy spiritual axis of his films. The soundtrack of Mulholland Dr. turns on the usual Lynchian motifs (the brooding atmosphere of Angelo Badalamenti’s ominous synth-and-orchestra cues tossed with a dash of Lynch’s own off-center compositions), yet manages to evoke a sense of foreboding that’s distinctly its own. Badalamenti leads off with a curve, the nervous orchestra swing-romp “Jitterbug,” before descending into a dark soundscape that becomes murkier and more avant-goth at every turn. Bubbling through that morass are pop nuggets variously cheesy (Dave Cavanaugh’s lounge-ready “The Beast”), lugubriously bluesy (Sonny Boy Williamson’s take on Willie Dixon’s “Bring It On Home”), and alternately innocent (”I’ve Told Every Little Star”) and liturgical (”Llorando”). Three tracks of the director’s own (cowritten with John Neff) skulking Lounge Music from Hell ratchet up the tension even further; it’s the perfect garnish for this darkly delicious film-music cocktail.

标签: